![北京“城之源”的守望者:挖菜窖挖出关键线索 村民自发成为文保员](https://bjrbdzb--bjd--com--cn--01057tkca49c1.wsipv6.com/bjrb/mobile/2022/20220914/20220914_007/20220914_007_26652.jpg)
北京“城之源”的守望者:挖菜窖挖出关键线索 村民自发成为文保员
Beijing Daily
近日,中建三局传来一则喜讯:房山区琉璃河镇黄土坡、董家林两个村安置房已经进入装修阶段,计划年内竣工。这让记者想起2019年2月在一次采访中和黄土坡村民范振全的约定:“等我们村回迁上楼,欢迎来看看。” 为什么记者如此关注这两个村?因为两村所在地西周燕都遗址,是北京城的源头,曾出土“堇鼎”“克盉(hé)”“克罍(léi)”等一大批国宝重器。为了保护遗址,两个村2000多口人做出了巨大贡献,已经68岁的范振全正是国宝“守望者”之一。
而今,经过自主腾退,两个村的民房现已尽数拆除,村民们在外村租房周转,等待入住新居。西周燕都遗址也开始了新一轮的考古发掘。按照规划,将会建成一个考古遗址公园,打造继中轴线之后北京下一个申遗项目。守望者的故事,仍在书写。
记者来到琉璃河镇,找到了范振全,他的胳膊上系着“文物协管员”的红袖箍。村子拆迁后,考古队进驻,琉璃河镇政府聘用了30多位赋闲在家、有责任心的村民,专门负责协助考古队进行安保。“不图别的,就想为考古出一分力。”村民说。
开车进入西周燕都遗址考古区,随着车辆颠簸,视线也变得模糊起来,老范突然抬手指向前方,“过去,这块儿就是‘老施家’。”记者会心一笑。
董家林、黄土坡两村和西周燕都遗址的渊源,就得从“老施家”讲起。1964年,正是村民施友在挖菜窖的过程中,偶然发现了沉睡在地下3000多年的青铜器,成了揭开遗址面纱的关键一环。
还记得,3年半前的那次采访,病重的施友颤颤巍巍地说:“当年,公安把青铜器收走,然后告诉我,村里地下有宝贝,得守好了,别让盗墓贼盯上。”由此,他就成了村里的第一名义务文保员。此后,村里人开始有了文保意识,不论是下地干活还是饭后遛弯,遇到陌生人进村,总要警惕性十足地打听下来意。
再后来,考古队发掘文物需要帮手,大家伙儿也争相报名。苏才等一批村民还获得了“发掘工作先进个人”证书,成了村里义务文保队的骨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