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课成中小学一门独立课程!古今“劳动课”都学什么?
Beijing Daily
教育部今年正式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再一次把劳动课提到了中小学一门独立课程的高度,让孩子们成长为有自主生活能力的劳动者,形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正确价值观。劳动是一切人类文明的源起,劳育在各国都是重要的必修课之一。
古代先贤提倡教劳结合
教育与劳动相结合的实践方式早已有之。追溯历史,教育与劳动这两个现代词汇产生的时间都不长,但“教”和“劳”这两个字的广泛使用已有上千年。《孟子·滕文公上》提及了“劳心”和“劳力”的关系;宋代理学家朱熹所倡导的小学中列出了“洒扫庭除”,意味着教育与劳动之间交叠。
实际上,“劳动课”虽然未纳入我国古代官学体系范围内,劳动教育也没有被明确提出,但仍然融入实际教育之中,对后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各家对于“教”和“劳”相结合的思想也不尽相同。其中,墨子的教育思想根植于生产劳动之中,他认为“其志功而观焉”,主张以动机和绩效来评价人的行为,“言必信,行必果”才能够造就兼士。墨家学派认为,教劳结合是教育的重要范畴。
相对于“高大上”的太学,私塾是开设于古代社会中家庭、宗族或乡村的民间教育机构,《礼记·学记》中记载有“家有塾”,私塾称得上是我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一种教育形态,是普通百姓接受教育的起点。相对于官学倡导的治世之学,私塾则主要以基础教育为主,在教学内容方面,汉代以前主要是识字读书、人伦教化和基本的生活技能教育。可以说,私学更加重视“劳动课”,在汉代私学中关于“教”和“劳”有很多记载。如东汉末年儒家学者、经学大师郑玄就是一边传授学问,一边从事农业生产,据《后汉书·郑玄传》记载,“玄自游学,十余年乃归乡里。家贫,客耕东莱,学徒相随已数百千人。”南北朝时期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影响深远,颜之推虽然出身官宦人家,但是非常重视农业生产,鼓励子弟参与劳动,培养他们热爱劳动、自强自立的品德。他认为,士大夫如果不了解农业,不参加农业劳动,“治官则不了,营家则不办”,他认为只有通过农业劳动来体会人生,才能做好官、当好家。
让孩子、弟子在学习的同时参加劳动、注重劳动,是很多古代先贤教子的不二法宝。古人认为,“教”和“劳”相结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据《尚书·无逸》记载:“武丁,其父小乙使之久居民间,劳是稼穑,与小人出入同事”。商朝明君高宗武丁从小生活在民间,不仅接触过很多市井中的平民和奴隶,而且还与他们一起参加农业劳动。通过这些生活体验,使他了解到生活的艰辛和劳动的不易。即位后,武丁勤政爱民,体察民情,励精图治,使商朝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得到空前发展,开创了“武丁盛世”。
明代的吴与弼认为,劳动对培养学生勤奋的品格非常重要,长期坚持劳动锻炼可以造就勤奋进取的品格,因此,如果清晨不能坚持早起,等待学生的将是一顿严厉的批评。在我国历史上,吴与弼是第一个提出“劳动与读书相结合”“教育不能脱离生活”理论的人,他和学生一起劳动,一起生活,在劳动中讲学,在劳动中授教,在劳动中悟“道”。近代教育家陶行知倡导的“生活教育”,正是源于吴与弼的这一教育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