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总裁班”!非学历教育不能再搞“花钱混圈子”
Beijing Daily
教育部近日印发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强对普通高等学校举办非学历教育的规范管理,其中特别强调,面向社会举办的非学历教育不得冠以“领导干部”“总裁”“精英”“领袖”等名义,不得出现招收领导干部的宣传。
这些年,“总裁班”“领袖班”十分火热。当然,大家也心知肚明,很多人蜂拥而至,冲的不是“班”,而是“总裁”,为的不是学习而是人脉。这类原本脱胎于培训公司高管的课程,相当一部分已经变形走样,俨然成了勾兑关系、贴金攀附的“上流圈子”。而不少学校,则完全将之当成了开源创收的“金饽饽”。一边大肆宣传课程“高端”,收费越来越贵,一边是门槛越来越低,来不来上课不要紧、是不是代修没关系。甚者,直接将其外包给毫无资质的社会机构,一些野鸡培训趁机混杂其间,坑蒙拐骗狗血纠纷之事时有耳闻。
将非学历教育去“总裁化”,正是要让学习回归知识本身。培训进修也好,研修辅导也罢,最终都是为了提升受教育者专业素质、职业技能、文化水平。课堂之外你可能是业界大佬、领导干部,课堂之内就都是学员学生。此番教育部发文明确不得以各类噱头招生,不仅是从课程名称等形式上进行规范,其实也是斩断灰色利益链条的一步。于某些心思不在学习上的学员而言,“核心诉求”难以保证,扎堆的热情就会降低;于一些高校而言,明令禁止不当宣传,严禁委托代理招生,就是倒逼其正视自身主体责任,用心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
当然,从宣传字眼上剥离不难,荡涤混圈子的歪风却不易。正如有网友担心的,这一阵风过后会不会卷土重来,换个马甲再上阵?只要有江湖,就一定会有混子的存在。而在非学历教育这个环节,能把握住也必须坚持住的是,不让宝贵知识成为钻营攀附的幌子。这就要求,有意参与的高校一方面必须做好资质审核,让真正愿意学、想学之人进到课堂;另一方面,守住课业的应有要求,严格细化考核标准,将混学分者第一时间清理出去,堵住“花钱进圈子买证书”的口子。严格规范办学、清清爽爽招生,是对学校名誉的珍惜,也是对知识传授的尊重。
当今社会,知识更迭周期大大缩短,“终身学习”已是必须。但无论是选择回到课堂还是别的什么形式,“学”都是第一位的。若舍本逐末,花钱买热闹,最终只能自欺欺人罢了。
(原标题:别了“总裁班”!非学历教育不能再搞“花钱混圈子”)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 评论员 田闻之
流程编辑:u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