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北京冬奥会的代价有多高?
The Epoch Times
2月4日至20日的北京冬奥会落下帷幕,这十多天赛事的高昂代价一直备受争议。中国金融智库研究员巩胜利对大纪元分析表示,北京冬奥会不计成本的做法,在民主法治国家是行不通的,此次冬奥会不存在什么奥运经济。
“北京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夏季奥运会和冬季奥运会同时举办的城市,它非要把冬夏奥运会放在一个城市来举行,这难度可想而知。这是拿了很大的财力、物力支撑起来的,包括人造雪、基础设施、防疫,等等。” 巩胜利2月15日对大纪元记者说。
公开资料显示,国际奥委会2015年确定2022年冬奥会主办城市的时候,竞争城市只有北京和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其它四个候选城市(瑞典斯德哥尔摩,波兰克拉科夫,乌克兰利沃夫、挪威奥斯陆)因成本等因素,先后退出了申请。
而原本想申办2022年冬奥会的瑞士圣莫瑞兹、德国慕尼黑,都因当地选民反对而作罢。
巩胜利强调:“法治国家,就是人民选举领导人的那些国家,哪个领导人敢这样做,这些钱都是老百姓的血汗钱,那些国家不可能花这么多钱来做这件事情,因为老百姓要生存。”
巩胜利表示,北京的冰雪资源有限,冬季运动资源匮乏,不太具备主办冬奥会的优势,需要人造雪、人造冰,可以想见要花费多大的成本,还有闭环系统等防疫成本、基础设施等。
美国乔治亚州立大学的一份报告显示,北京冬奥会将需要大约4900万加仑的水、130台风扇驱动的造雪机和300支造雪枪,制造120万立方米的假雪。
美国Insider网站分析,中共对外公布包括人造雪在内的39亿美元冬奥预算中,还有很多成本没有计算在内,比如限制冬奥会参与者所有活动范围的闭环系统“泡泡”、造价92亿美元的高铁,以及环境成本等。
另据明尼苏达州公共广播电台(Minnesota Public Radio)旗下的财经网站Marketplace在北京冬奥开幕当天引述分析表示,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经济损失是政府要求大量工厂减少或停止生产,以在冬奥会期间减少废气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