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习当局军工大跃进是走钢丝 或成烂尾
The Epoch Times
过去几年来,习近平当局对消费端的民营企业进行打压,政府各种不同的产业基金,都是围绕着军工、被美国卡脖子的科技行业方向进行引导。这种趋势显示,中共经济政策目标似乎又回到邓小平改革开放前重军工轻民生的做法。但专家表示,中共所谓的科技自立类似走钢...
上世纪80年代邓小平改革开放以来,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策下,中共军工发展陷入停滞。习近平上台后,淡化了经济目标,提出安全与经济并举,在地缘政治恶化的情况下,军工产业和硬科技得到了政策扶持。
习当局强调科技独立自主、硬科技、内循环等,是对中国经济发展结构的重大调整,最符合所有这些条件的是军工行业,而面向市场、出口贸易和消费端的民营企业受到的打击最大,未来中国经济前景越来越不确定。
升级装备和技术是中共军事现代化的一个核心,长期以来,中共国防工业依赖于苏联、俄罗斯的军事技术,或窃取西方的军事和军民两用技术,将其纳入产品的设计和开发,大大减少了研究和开发(R&D)费用,这种模式被称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2018年美中贸易战以来,川普政府对中共军工行业和军民融合进行了打击,使得中共在获取关键技术方面遇到“卡脖子”问题,中共加强了在导弹、雷达、芯片等重点领域的科技自主。
在2020年10月份“十四五规划与2035远景目标”文件中,透露中共“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的变化”,“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等意向。
在这个文件中,中共首次改变过去“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模式,提出科技自力自强、发展本土技术战略。2020年还首次提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改变了过去吸引外资并鼓励国内企业“走出去”的做法。
分析人士普遍认为,“十四五”时期是中共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窗口期,军工企业也将迎来高速发展契机。2020年被称为中共军工产业拐点之年,一是中共国防政策由“强军目标稳步推进”转变为“全面备战”;二是大量武器装备由科研转入定型批产。
“十四五”期间武器装备列装由过去的”研制定型小批量生产”,进入“备战能力放量生产”阶段。之前的“十三五”期间(2016-2020年),一直是重点型号装备的研制、定型或小批量列装阶段,如推出歼-16、歼-20、直-20、运-20等武器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