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残奥会无障碍中国方案将成为全球范例
Beijing Daily
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时,家住朝阳区的肢体残疾人徐燕春在家人的陪护下去场馆看比赛。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筹备期间,徐燕春不仅能开着电动轮椅独立外出,还作为无障碍监督员,为本市的无障碍改造和提升建言献策。 如今,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已落幕,但“无障碍环境”的概念正延伸、融入城市方方面面。冬残奥会遗产将在赛后继续造福广大群众,使残健共融理念成为更多人的自觉行动。
监督员为无障碍“找茬儿”
“从看台到卫生间再到客房,北京冬残奥会的比赛场馆和冬残奥村提供了全方位的无障碍设施。”国际残奥委会主席帕森斯不止一次盛赞东道主细致入微的人文关怀。
以运动员为中心,从点滴细节着手。各场馆和冬残奥村的无障碍自动门、座席、电梯及无障碍卫生间、淋浴间,处处为残疾人着想。无障碍坡道的每一个转弯处都安装了一面广角镜,避免发生碰撞。
如此细致的考虑,源于最初的顶层设计。为了兑现“两个冬奥、同样精彩”的庄严承诺,北京冬奥组委将无障碍环境建设纳入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筹办全过程,2019年,北京启动无障碍环境建设三年专项行动。
北京还为此组建了一支近2万人的无障碍志愿监督员队伍,其中由老年人、残疾人和专家组成的2365人无障碍体验队伍前往各场馆和社会多个场所进行体验超过1万人次,以体验查问题、以监督促整改,专门“找茬儿”。
在监督员队伍助力下,北京市累计整治整改点位33.6万个,其中涉奥场所周边1公里范围点位9865个。1.2万辆公交车升级为无障碍车辆,地铁1、2号线等老线路进行无障碍提升,配置无障碍出租车500余辆,走出家门的残疾人朋友越来越多。北京还精心打造100个无障碍精品示范街区、100个“一刻钟无障碍便民服务圈”,2.95万栋老旧住宅楼加装扶手、单元门口进行坡化,改造街边“七小”门店2.43万个,努力解决群众家门口“最后一公里”的无障碍问题。
从设施无障碍到观念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