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京华掌故,我们北京人真该好好感谢邓先生
Beijing Daily
写京华掌故的人不少,但要我来评价,邓云乡先生应该排名第一。邓云乡虽然是原籍山西灵丘的上海人,对旧京历史民俗的稔熟程度,真是比许多“北京通”还要“北京通”。他是有名的社会史家、民俗学家,当过电视剧《红楼梦》的民俗顾问,前几年谢世了,留下十几卷文集,其中写京华掌故的文章甚多。我们北京人真该好好感谢邓先生。
从清朝嘉道年间到上世纪三十年代,大约百余年的时间,北京宣南的北半截胡同里,曾有一家字号为“广和居”的饭馆。这家饭馆不大,却蜚声京城,誉满海内,从史学的角度看,它是北京商业史、食肆史的一个典型案例,又是清末民初官场政治史的一个侧面,值得记述和研究。如今,已经很少有人知晓这家饭馆的历史情况与研究价值了。
邓云乡慧眼识珠,对广和居的历史做了精湛的研究,写了好几篇关于广和居的研究文章和随笔,给我们留下宝贵的史学遗产。对老北京的饭馆业,邓云乡是极为熟悉的,他认为最有特色和最具历史价值的饭馆有两家:一家是广和居,另一家是坐落在什刹海北岸的会贤堂;但若排名,还是广和居排第一。他曾说:“在北京饭馆中,名气之大,故事之多,广和居可以首屈一指,再无出其右者。如有人把所有有关广和居的记载和诗文都收集起来,一定可以编一本很厚的《广和居志》,这样的饭馆,恐怕在世界上也很少有吧?”(《云乡话食·广和居与会贤堂》)
为什么广和居最有名呢?我在看了邓云乡写广和居的多篇文章后,概括出两个要点:第一,来这里吃饭的官宦多、文人多、名人多。第二,在这里发生的政治故事多、文化故事多。
关于第一点,即来广和居的食客以何许人为多,谙熟北京历史文献的邓云乡在文章中援引了多篇文献以证之。
如引近人夏仁虎《旧京琐记》云:“士大夫好集于半截胡同之广和居,张文襄在京提倡最力。”可知来广和居吃饭的人中,官宦文人尤多。“张文襄”即军机大臣张之洞,他是在京官宦中的大佬,又是广和居的常客和“粉丝”。邓云乡认为,大批京师士大夫选择到广和居吃饭,实与张之洞的鼎力推介分不开。
邓云乡又引近人邓忍堪《春兴》诗注云:“广和居例为朝贤文宴之地,其老佣能言松禅、广雅遗事。”所谓“朝贤”,是对京师士大夫的敬称。“松禅”指翁同龢,“广雅”指张之洞。广和居的老佣能谈论翁同龢、张之洞的旧事,也就是说他们对官场的事听得不少,颇能讲出个二三来,于此可见广和居不愧为“朝贤文宴之地”。
邓云乡又引清人崇彝《道咸以来朝野杂记》云:“广和居在北半截胡同路东,历史最悠久,盖自道光中即有此馆,专为宣南士大夫设也。”“专为”二字,表明广和居的食客大都是官宦文人。这些人士多住在宣南,故谓“专为宣南士大夫设也”。
邓云乡所举的这几条史料,清楚地说明了来广和居吃饭的食客绝大多数是何许人。他在《广和居与会贤堂》一文里举例,金石书法家何绍基、大学士祁寯藻、大名士李慈铭、文学家樊樊山、诗人易实甫等,都是经常光顾广和居的食客。无名的士大夫食客自然就更多了。实际上,广和居已成为京师士大夫的一处公共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