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 | 保就業 惠民生](http://img.takungpao.com/2022/0427/20220427054325967.jpg)
來論 | 保就業 惠民生
Ta Kung Pao
港區全國政協委員、香港中華總商會副會長、港區省級政協委員聯誼會常務副會長 / 資料圖
文 / 張學修
受第五波疫情的持續影響,香港勞工市場急劇惡化,不少僱主苦無收入,無法給員工出糧,迫不得已只能解僱,本港最新公佈的失業率升至5%,連升兩個月,共18.85萬人失業,就業形勢不容樂觀。特區政府為支援受疫情影響的行業,推出「2022保就業」計劃,4月29日起接受申請,為中小企業的雇員提供為期三個月的工資補貼,每月補貼為8000港元,預計涉及款項260億至310億港元,惠及110萬至130萬名雇員,料5月初發放首批資助。這對當下的香港企業和市民來説,無疑是一場「及時雨」,幫助企業和市民渡過財政困難,能有效防止企業出現倒閉潮和失業率惡化的情況。
疫情的爆發、全球經濟衰退致使香港外貿活動減弱,旅遊限制和社交距離的要求,令私人消費開支錄得有紀錄以來最大的跌幅,社會整體投資開支也在不利的營商氣氛下急速下降。香港經濟受到嚴重衝擊,許多行業一度停擺,本地消費、投資下滑,市民的工作生活失序,就業壓力顯著增加。疫情下的民生保障必須從就業著手,因爲就業是民生之本,事關生計,也是經濟發展最基本的支撐,隻有穩住了就業,本港的發展才能從容、堅定、有底氣。保住一家企業,就能保住一批人的工作崗位,進而保住香港整體的經濟。
就業一頭連著經濟發展,一頭連著民生保障。目前,工資是香港市民們收入的主要來源,個人和家庭的保障從根本上仍有賴於勞動收入。疫情之下,失業率加重,貧富差距只會拉得更開,原因在於,本港高收入群體的失業率較低,而低收入者多數靠「打零工」謀生,很多人做著「手停口停」的工作,在疫情引發的停工潮中,這一群體無法居家辦公,面臨較大的就業障礙和收入受損風險,尤其是失業後只能靠「老本」來支付每月高昂的房租和日常開支,使本港民生更加艱難。政府在此時推出新一輪的「保就業」計劃,相信可以讓不少企業「起死回生」,協助企業經營並保住員工就業。畢竟,只有保住了市場主體,才能有效地保住就業,保住基本民生。
就業之重,更關乎消費和供給。一方面,就業大局穩定可以改善市民的收入預期,提升消費意願,提振本地經濟,這是擴大最終消費、拉動內需的基本條件。另一方面,長遠來看,就業大局的穩定,也能夠為改善供給提供支撐。例如,個體工商戶、小微企業等瞄準市場需求的創業,更好地滿足了市民的消費需求,促進繁榮本港市場;同時,高科技企業等不斷招賢納士,高技能人才之間實現良性互動,為香港打造「國際創科中心」提供人力資本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