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平实质朴承载宏大主题 《山河锦绣》在生活化处理上下功夫
Beijing Daily
电视剧《山河锦绣》正在央视一套播出,该剧导演余淳和吕紫伯接受采访时表示,这部戏的主要挑战是怎么能够拍得真实温暖、打动人,让观众能够看进去,充满人性的丰富,“思想再高大,没有结实的故事和生动的人物去承载,一切都是零。”因此,从一开始,两位导演就确定了拍摄基调:从平实质朴切入,不悬浮。
余淳和吕紫伯两位导演此前都拍摄过扶贫剧,但这并未减少拍摄《山河锦绣》的难度。余淳介绍,此前他执导的电视剧《石头开花》是与多位导演合作,每人只拍了一个单元,而《山河锦绣》是连续剧,时间跨度30年。当然,拍摄难度增加了,也让他们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故事时间比较充裕,可以让我们尽量充分表达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发生的故事,记录那些值得抒写的人物。”余淳说。
吕紫伯介绍,主创团队从一开始就确定要拍一部让观众能够看进去的主旋律题材作品,“我们不弄那些特别适合在电视剧中表现的戏剧冲突,而是在生活化处理上下了很大功夫,反复推敲戏剧和生活的平衡,试图找到一个比较合适的平衡点。”吕紫伯说,《山河锦绣》放弃了强烈的戏剧冲突,对于灾难和贫困的展示都是点到为止,没有刻意渲染,不煽情。
《山河锦绣》得到观众“真实,有烟火气”的称赞,离不开让观众“入戏”的方言表演。该剧演员90%是西北籍,吕紫伯表示,对演员的一大要求就是说关中方言,“我们想营造这个戏的氛围,让它尽量真实,在拍摄的时候,就希望让组里的语言环境好一些。”两位导演在现场也尽量说陕西话,说不明白“就愣说”。
余淳认为,陕西话有一种魔力,当身边的人都说陕西话的时候,自己就被感染了,“吕紫伯导演在陕北拍过戏,语言能力比较强。我不行,我就是现学。无所谓,我说错了,人家也不会笑话我。作为导演,为了掌握拍摄的效果,也需要自己来学习。”
《山河锦绣》的创作氛围很好,临近开机时,演员进行了两三次彻夜讨论,每个演员都讲出了对自己扮演角色的想法,大家一起碰撞。吕紫伯介绍,演员李乃文、颜丙燕、胡明很早就进入剧组,加上扮演村民的演员,好几十人围在一起,“基本上从傍晚六点一直聊到凌晨三四点,编剧由甲老师也在,大家一起讨论拍摄方向。”
主创们还会在微信群里“开小会”,吕紫伯说:“我们会通过微信拉角色群,某些相对段落化的事件也要拉一个小微信群。比如我们根据剧情拉了‘换亲群’‘离乡出走群’,大家在群里先讨论一下。演员们都有一些自己的想法,拍某场戏之前会提前一两天再跟他们讨论,心里大概有个底。等拍摄的时候,大家会坐下来再讨论,把这场戏人物最终是什么心态,先讨论定了,再着手拍摄。”
余淳导演称赞演员们都是“有能量的好演员”,演员们对每一场戏、每个人物都贡献了自己的人生阅历,贡献了他们对人物的理解和认知。所以,《山河锦绣》的人物才能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剧中就算是群演,也拿出了最好的状态。“因为时间紧,我跟紫伯两个人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拍摄过程中,知道有一些演员对剧本理解能力比较强,我和紫伯也会给他们布置一点任务,让演员想想自己的人物小传,讨论一下角色诠释。”
吕紫伯透露,这些实力演员的加盟,给《山河锦绣》带来了碰撞和火花,拍摄现场有大量的精彩“现挂”,“比如两个人吵起来,剧本上可能就两三句对白,稍微吵一吵就结束了,但在现场对词的过程中,有其他演员参与进来,从自己角色的角度垫一句话进去,他只要垫进去了,后边就有人接他,就会不停有人接下去,像接龙一样,转一圈再回来,整个场面很活跃。剧中很多村民的群戏,一群人话匣子打开了,拉都拉不住。”余淳导演也说,拍人多的场面时,演员们对词时是一个状态,等真拍的时候就变了,“可能不是那个词了,但比对的词还准确、还生动,有时候几乎整场戏都是即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