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微观视角重新解读清史关键点 100天折射的清朝268年
Beijing Daily
近些年,微观史研究呈现了愈演愈烈的趋势。微观史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意大利,其代表人物有写作《奶酪与蛆虫》的卡洛·金茨堡、写作《承袭的权利:一个驱魔师故事》的乔万尼·列维等人。乔万尼·列维认为,所谓微观史是“在本质上以缩小观察规模、进行微观分析和细致研究文献资料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卡洛·金茨堡则认为,微观史“通过缩小范围,在许多情况下它使得其他史学门类中难以想象的‘真实生活’能够得以重建;另一方面,它提出了去研究那些能够反映人们鲜活的生活经历的无形结构”。历史学者陈启能在《略论微观史学》中说,微观史学“有可能对整个背景提供某种补充的说明。也就是说,微观史学家的结论记录的或确定的虽只是一个局部的现象,但这个看似孤立的现象却可以为深入研究整体结构提供帮助。” 虽然微观史学在国外方兴未艾,但是国内,却还处在起步阶段。很多历史著作囿于材料掌握上的欠缺,抑或研究方法上的不成熟,多数流于讲述一段离奇的故事,无法以小窥大。青年历史学者刘澍的新著《微观清史100日:帝国重构、五行八作与城市摩登(1644-1780)》(第一部)正在努力进行这方面的尝试。刘澍是专业历史学者,跨中国史、世界史、史学理论,同时上过不少知识竞赛类电视节目,如《一站到底》《绿水青山看中国》《黄河文化大会》等,这也让他深谙历史叙述的法门,知道如何将故事讲得精彩。通过有清一代100天的100个瞬间,书中尽可能还原清代各阶层生活的本来面目,以此勾勒出清王朝在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特性和特点,甚至还直面清代史研究上未有定论的公案,提出自己的立论。
首先,《微观清史》使用了全球史的方法,重新讨论了清史上的一些重要论题,包括明朝的灭亡、康熙的功绩、雍正确立秘密立储制度的由来以及评价《四库全书》的意义等。
关于明亡清兴的研究著作繁多,但多数结论归咎为明朝军队的腐朽、内部党争严重、加派“三饷”令农民揭竿而起,以及清代八旗军强盛的武力。刘澍则从全球进入“现代小冰川”期的角度,探研了关乎明朝灭亡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他借用竺可桢的说法,将1500年至1700年命名为“明清宇宙期”。当时,气温下降让欧洲粮食大量减产,于是才有了欧洲人去美洲开发新大陆的壮举。在中国,异常气候则导致饥荒严重,饿殍遍野,最终有源源不断的百姓投入农民军。气温下降甚至还救了李自成一命:崇祯六年(1633年),明将左良玉在河南地区包围了李自成大军,以往河南境内的黄河不会结冰,但这一年河面却冰坚如石,这才导致李自成突破包围圈,转战安徽、湖广、四川,将局部战争变为全面战争。我们可以设想,倘若没有气候作祟,历史极大可能会被改写。
康熙一般被认为是“千古一帝”,开创了“康乾盛世”,曾有学者将其与彼得大帝、路易十四进行了比较,认为他们三个都是世界的伟大君主。但刘澍却以雅克萨之战与《尼布楚条约》的签订为引子,讨论了为何彼得一世改革后俄国能够跻身西方列强,而清王朝却走上了闭关锁国,成为任西方宰割的老大帝国。二人都热衷自然科学,但康熙只为自己炫耀,而彼得却将其推向全国,勒令贵族子弟必须学外语和数学,否则即流放;文化政策上,康熙大兴文字狱,而彼得则创办《新闻报》,兴建博物馆和图书馆;性格上,康熙宽仁,彼得残忍;胆略上,二者虽然大致相同,但彼得曾多次冲锋陷阵,更胜一筹;至于在君主的定位上,清朝和俄国都建立了多元一体的统治格局,都是国内各族群遵奉的最高统治者。只不过,俄罗斯族要比他族付出更多,而清朝却榨取各族群利益为旗人服务。在全球史“他者”的对比下,我们才能更清晰了解到为何两个大有为的君主将各自的帝国带上了不同道路。
还有对于乾隆修《四库全书》与法国《百科全书》的比较。在《乾隆帝及其时代》里,清史名家戴逸花了大量篇幅将二者进行比较,可谓珠玉在前。戴逸认为,两书最大的差异在于指导思想不同,《四库全书》是由政府主持编纂,而《百科全书》的编纂者不受官方束缚而自由表达,一个禁锢思想,出现了文字狱,一个则推动了革命。刘澍则跳出了这个二元对立的比较方式,发现当时的法国同样也有文字狱。1749年时,主编狄德罗就因发表《论盲人书简》而被关押3个月,1666年法国设立王家检察官一职,将王权出版置于君主的直接控制之下。只不过,法国的文化蕴含斗争精神,使得政府被迫让步。这一思路的提出,让我们可以深入反思,东西方相类的“不朽之盛事”,何以促使两个君主专制之国走向截然不同的道路。或许这并非是某个统治者的罪愆,更应深入反思文化与制度上的惯性。
至于雍正如何确立秘密立储制度,刘澍通过《旧唐书·西戎传》的记载,发现其或许受波斯习俗的启发。虽然在书里刘澍没有进行详细论证,但是这有助于我们思考清朝统治者吸收内亚多元文化以巩固统治的一面。在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帧十四页的雍正皇帝化装肖像里,便有雍正装扮成波斯武士的形象。从这里入手,似乎可以探寻清朝统治者对外来文化的态度,考察其吸收外来文化的程度。
其次,书中采用微观史视角,运用原始档案,对诸多的历史细节进行了还原,如刑部实施死刑过程以及普通百姓、帝王将相的日常真实生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