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工艺品到园林建筑,“中国风”是怎样影响欧洲的?
Beijing Daily
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国家,其文化艺术不仅对东亚地区影响深远,对遥远的欧洲,影响也不可忽略。鲜为人知的是,欧洲大陆上刮过几百年的“中国风”。欧洲人曾经推崇、效仿中国艺术,将中国元素直接运用到艺术相关的创造活动中。“中国风”在历史上之所以深刻地影响欧洲,这和中国当时强盛的国力有着紧密联系。该书从宏观上梳理中国艺术及其思想在欧洲传播的图景,对探讨中西文化交流与互鉴,提供了难得的文本参考。
本书作者佛朗切斯科·莫瑞纳博士,是意大利艺术史学者,长期致力于远东与欧洲跨地域文化交流研究。中国风是自13世纪晚期开始,在欧洲出现的一种文化艺术现象。一般认为,马可·波罗在元大都(北京)受到元世祖忽必烈接见这一事件,是中国风在欧洲兴起的主要标志。而中国风这一学术术语,则在19世纪才得以确定,用来形容受到中国或者宽泛一些的远东文化影响的欧洲艺术潮流。
中国风是欧洲特有的文化现象,是欧洲人心目中的中国形象。在工业革命之前的欧洲人印象中,中国是一个遥远、神秘、富裕且充满诗情画意的国度。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的前两章,主要概括13世纪末到17世纪,中国风在欧洲的诞生和早期传播。第二部分集中阐述了17世纪晚期到19世纪晚期,中国风在欧洲盛行的情况,并且按照欧洲的历史与地域,分别介绍中国风对欧洲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影响。书中讲到,中国风对欧洲的丝绸、陶瓷、园林建筑、绘画、出版等各个领域,其影响都是不可低估的,这在各种文献和实物中都充分得到了印证。
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和世界交流的重要通道,也正是通过这条要道,中国的丝绸、陶瓷以及各种工艺品传到了欧洲。丝绸和陶瓷的做工之精致、纹样之精美,让欧洲的上流社会羡慕不已。14世纪意大利卢卡地区的丝绸织品,就出现了凤凰的图案。当时不仅是意大利,其实在整个欧洲,对中国艺术的认知,想象的成分居多。中国艺术元素在欧洲的传播,从感性到理性、从局部到整体、从模糊到清晰,经历了漫长之旅。
陶瓷,是古代中国呈现给世界的艺术“大餐”。和中国丝绸一样,陶瓷也深受欧洲人的喜欢。欧洲人不仅效仿中国陶瓷的制作工艺,在陶瓷外观设计和图案方面,中国元素也显而易见。16世纪的欧洲,意大利的陶瓷制作工艺已经走向成熟,1515年-1530年期间,威尼斯生产的陶瓷,就采用了青花纹样。不仅如此,在意大利著名画家贝利尼的油画《诸神之宴》中,神仙们使用的器皿就是中国瓷器,且瓷器上是显眼的青花纹样。此外,“美第奇瓷器”朝圣者双系钮壶上,不仅是中国风青花纹样,还有松树、仙鹤、山石,而这些都是中国文人热衷描绘的对象,绘制技法很显然也来自中国文人画之灵感。
在葡萄牙,16世纪至17世纪生产陶瓷时,陶艺师们用白色锡釉为底,绘蓝色珐琅,也效仿中国青花瓷纹样,图案中有草木、石头、人物,满满的中国风。荷兰在17世纪晚期到18世纪早期,加工生产的中国棒槌瓶、瓷盘等,图案虽然升格为彩色,但图案表现内容依然是中国的龙、竹、水牛等。可以说,欧洲13世纪至19世纪的陶瓷艺术,中国元素直接又直观,从制造工艺、创意设计到图案绘制,和中国本土陶瓷近乎“撞车”。中国陶瓷艺术受到欧洲如此强烈的认可和喜爱,表明当时中国制造和艺术水准是领先于世界的。
园林建筑是中国艺术的又一大特色,中国园林建筑对整个欧洲园林建筑的发展,影响至深至远。可惜,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欧洲诸多中式园林建筑,由于战争、气候和城市扩建等原因,很多都不复存在。从现存的中式园林建筑来看,欧洲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平民百姓都推崇备至。在英国,中式园林建筑颇为流行,其中最早的中式园林建筑修建于1738年。这座园林建筑,坐落在树林之中,有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意味。该园林建筑墙面上的图案以及窗户的风格,和中国园林如出一辙。
从历史的眼光来看,中国风吹过欧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任何一本书,都不可能把这一过程讲得完全透彻。本书梳理中国风在欧洲的传播和影响,其脉络整体上是清晰的,而对具体作品的分析和论述略显单薄,对中国风在欧洲传播的成因分析可以更透彻。
现在,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实现从文化大国到文化强国的跨越,是当代中国面临的重大课题。若要更好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就要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