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众宝马到德勤贝恩 疫情后外资在中国面临的新困境
BBC
中国美国商会近期发布的《2023年在美中资企业年度商业调查报告》显示,49%的会员企业认为,相较前一年,他们在中国更“不受欢迎”。
2023年的春天,对于投资于中国的国际资本而言,喜忧参半。
喜的地方在于,中国经历了去年底突然全面放开疫情管控,然后重开国门,2月份的春节开始报复性的消费,再到“五一”长假的2.7亿人次出游,中国市场强劲的需求,相比于高利率下低迷的国际需求,使各国资本都不由得心动。
忧的地方在于,中国对待外资的态度似乎表里不一。在官方层面,从博鳌论坛到全国“两会”,官方都不忘大力宣扬降低门槛,吸引外资。但实际上,德勤、美光、贝恩、明茨,以及日本的安斯泰来制药等知名外企今年以来密集受到中国政府打压,美国商会也报告称,在华美企日益担心地缘政治争端对在华业务的负面影响。
在中国这样的讨论也不绝于耳,比如在中国最成功的外企之一苹果公司,在印度的产能规模翻倍,并在孟买开设全国第一家苹果店,再加上印度人口此时超越中国,有声音担忧,外资是否分散布局,从中国部分撤离?更重要的是,在当前经济和政治环境中,外资将在中国经济版图中扮演什么角色?
外资增减之谜
仅从数据层面,国际资本在中国投资的状况,似乎有矛盾之处。
中国商务部的数据,描绘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2022年中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FDI)金额达到1891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速8%,仅次于2012年,高于有统计以来的其他年份。
同样是官方数据,来自中国外汇管理局则描绘另一番景象——2022年中国外商直接投资为1903亿美元,显著低于2021年的3340亿美元以及2020年的2531亿美元。按此数据,去年外商对华直接投资,降幅达到43%。
诚然,两个机构的统计口径不同,但中国外汇管理局按照国际收支统计与国际通行口径更接近。比如,在统计直接投资带来的负债时,包含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未分配利润、已分配未汇出利润等项目。
此外,外企似乎在中国利润堪忧。中国统计局数据显示,1-2月份大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8872.1亿元,同比大幅下降22.9%。其中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降幅35.7%,下降幅度最大。
中国美国商会(AmCham China)主席华刚林向中国媒体表示,中小美资企业的全球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因此疫情中其中不少已经关闭中国业务;再加上近年严格封控下,无法进入中国实地考察,新进入中国或扩大生产投资的决策都更为困难,少有新企业进入中国。
“外资和外企在中国投资和利润都在下滑,已持续一段时间,使它们持续离开中国。当然有人离开,也有人来,比如马斯克的特斯拉,大规模投资中国市场。这代表西方企业家对于中国市场的理解差异非常大。”安邦智库创始人陈功向BBC中文表示,不过,外资和外企依然是中国生产活动的重要观察窗口,其持续离去表明,中国经济虽然有所复苏,但中国的生产活动及前景并不令人乐观。除非中国经济出现结构性改变,如更多转向消费,否则增长是不可持续的。
官方声音与现实的矛盾
研究机构荣鼎咨询(Rhodium)近日发布的报告称,作为中国重要贸易伙伴的欧盟在华投资已连降三年,从2018年的104.2亿美元,降至2021年的63亿美元。前九名的欧盟国家加上英国的大型企业对华投资额占其对华投资总额的70%—88%,其中又以德国的四家大企业大众、宝马、戴姆勒,以及化工巨头巴斯夫为重中之重,占欧盟对华投资总额超过三成。
疫情之后,大众、宝马、戴姆勒、巴斯夫这类大型企业似乎代表着外资在中国的不同困境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