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脱钩”到“去风险”:西方对华政策是如何演变的](https://static01.nyt.com/images/2023/05/19/multimedia/00de-risk-jwbm/00de-risk-jwbm-articleLarge.jpg)
从“脱钩”到“去风险”:西方对华政策是如何演变的
The New York Times
七国集团发表的联合公报表示各国将致力于“去风险”,而不是与中国“脱钩”。“去风险”是如何成为外交领域“热词”的?中国对此如何看待?本文做出解读。
如果外交官开始上TikTok,“去风险”肯定会成热词。这个词在一些官员中间突然变得流行起来,他们都试图挣脱中国对全球供应链的掌控,同时又不想跟该国完全断绝关系,本周末七国集团会议发表的联合公报就明确表示,这几个世界最大经济体目前会致力于“去风险,而不是脱钩”。
用前者是为了听起来更温和、更精确。它反映了在如何应对一个更强大、更强势的中国这个问题上,有关的讨论出现了怎样的演化。但是这个词在金融政策领域也有着令人困扰的历史——鉴于有关去风险的争论还将继续下去,我们不如做一些了解。
去风险是如何流行起来的
“去风险”与中国的关联始于欧盟委员会主席乌尔苏拉·冯德莱恩在3月30日的一次讲话,当时她解释了自己为什么与法国总统埃马纽埃尔·马克龙一同出访北京,为什么欧洲没有响应自特朗普总统开始的脱钩呼吁。
“我认为与中国脱钩既不可行,也不符合欧洲的利益,”她说。“我们的关系不是非黑即白的——我们的应对也不应该这样。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专注于去风险,而不是脱钩。”
德国和法国外交官此后在国际场合强调了这个词。亚洲国家也开始对美国官员说,脱钩太过分了,会动摇几十年来的成功的经济一体化。
新加坡网络安全专员许智贤(David Koh)在采访中说,应该以安全为目的,在某些领域要分离,某些领域要合作。
“我认为当系统可互用时,我们能得到大量经济、社会和安全价值,”他说。“我希望我的飞机能从新加坡起飞,在北京安全降落。”
他接着说,全球化经济担心的是“分叉”,一边是中国市场和制造,另一边是得到美国认可的供应链。
这些言论似乎让去风险流行起来。4月27日,美国国家安全顾问杰克·沙利文在一次重要政策讲话中用了这个词。
“我们追求去风险,而不是脱钩,”他说。“去风险从根本上意味着有弹性、有实效的供应链,确保我们不会被任何一个国家所胁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