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政府上菜”到“居民点菜”,通州老旧小区改造“居民说了算”
Beijing Daily
近年来,本市很多小区都通过老旧小区改造提升了环境,改善了居住质量,可改造过程中有时会接到居民投诉,究其原因多是由于部分施工细节与居民的实际诉求不符。 通州区有14个小区正在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工作,记者调查发现,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些小区创新改造模式,具体怎样设计、由谁来施工、改得合不合格,不再仅仅由评审专家、设计公司和监理公司来决定,居民也全流程深度参与到旧改的各个环节中:设计方案居民商议,招投标环节居民打分,施工过程居民监督……从“政府上菜”到“居民点菜”,居民对小区改造满意度很高,“这样的旧改真正改到了大伙儿的心坎里”。
果园235号院的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即将正式动工。记者了解到,这次改造的很多设计都是在居民的共同参与下制定的,两个车棚的改造就是其中之一。
小区改造项目设计师王工参与设计之初,到小区实地调研,发现小区里有两个破旧车棚,北侧的车棚使用率较高,小区中间的车棚却堆了不少杂物。一些居民觉得车棚荒废太可惜,希望趁着旧改把空间利用起来。王工参考居民的建议设计了第一版改造方案,将这座车棚打造为可供居民休闲娱乐、议事协商的“居民会客厅”。“有了初步方案后,我们又通过宣讲、走访等方式征集居民的想法和建议,再结合职能部门的专业建议对设计方案进行完善,然后再次将方案展示给居民,再征求建议,修改完善……”王工说,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他听到了居民的更多诉求。“只留北边的车棚,离着远的人停车不方便。”“车棚改成活动场地,噪音可能会影响居民休息。”“现在电动自行车越来越多了,能通过改造解决充电难题吗?”经过居民出谋划策,设计方案进行了大改——不再打造居民会客厅,而是修缮翻新原有车棚,并加装充电接口和防火隔断。这个方案最终得到了多数居民的认可:“这样一来,既能把荒废的空间利用起来,也能缓解充电难的问题。”
王工说自己参加了大大小小十多次协商会,和居民的沟通交流更是不计其数,设计方案前前后后历时半年多,修改了五六个版本,像这样根据居民的实际诉求修改的情况在方案里随处可见。“北侧车棚旁一处五六十平方米的废弃花坛原本打算重新做绿化,但居民停车需求量大,大家建议把这里用来停车,我们也咨询了园林绿化部门,最终确定将这片废弃花坛改为10个停车位,再利用小区边边角角的位置补种绿化。”
通州区重大项目协调服务中心副主任邱磊告诉记者,以前老旧小区改造遇到最头疼的事,就是开始动工了,甚至施工接近尾声了,居民才发现改造效果不理想,或改造方案不合适,如果硬着头皮继续干,居民不满意,但推翻重来,又浪费大量人力物力,还会延误工期,同样遭到投诉。要彻底解决“费力不落好”的问题,必须从源头抓起,只有居民最清楚自己的小区应该改哪里、怎么改、改成什么样,在改造方案设计之初,就要与居民多沟通,多协商,确定好设计方案再施工。只有把“政府上菜”转变为“居民点菜”,改造的结果才能最大程度符合居民需求。
邱磊表示,老旧小区改造清单里本就有必选项和可选项,但这14个小区的创新之处在于,可选项要细化得多。“楼体外墙选择什么颜色,多一点绿化还是多一点车位,娱乐设施放置在什么位置,这些细节的设计都可以通过投票、议事协商等方式,吸纳居民的建议。”
10月21日,记者来到复兴里西路31号院,一进小区就发现一面醒目的展示板,上边摆放着各类管材、阀门、瓷砖等施工材料。往小区里走,还能看到多面展示墙,既详细介绍了小区各项改造方案,还展示了墙体基层处理、粘贴保温板、抹面砂浆等具体施工步骤。“我们这些外行也能一目了然地知道小区要怎么改造、用的是什么材料。”居民安先生告诉记者,复兴里西路31号院是建成20多年的老小区,听说要旧改,居民们都很期待,但高兴之余又有些忐忑。“大家对施工不了解,担心材料质量不过关、改造效果不好。因此施工方设置了展示区,工艺、材料、设计都给大家讲解得明明白白。”安先生说,这样“贴心”的施工方,正是居民自己在定标会上出考题、当评委选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