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魔王”到“关夫子”,关羽在历史上有着不同的形象
Beijing Daily
2022年11月的头一天,“关羽”走了。自从出演了94版《三国演义》中的关羽一角,演员陆树铭就与关羽有了一生的牵绊。说到关羽的形象,想必大多人心目中首先想到的应该就是陆树铭塑造的关羽,他塑造的关羽成为一代人甚至几代人心目中关公的固定形象,众多网友在他去世的消息下,写下了“关二爷,一路走好”的言语,纪念这位“关二爷”。其实,关羽在历史上有着不同的形象,每一代人对关羽的认识都有不同,关羽形象的流变中也有着不同时代的印记。
北京历代帝王庙中供奉着被认为于国有功、品德高尚、其行为有利于后世子孙的历朝历代皇帝及文武大臣,但是在这些集中供奉的牌位中,只有关羽一人享受了独尊一庙的规格,成为历代帝王功臣中特殊的存在。作为一个历史人物,关羽是如何被后人尊崇为神祇的?这其间又经历了哪些变迁?对他的尊崇如何变为中国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这一现象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从德国汉堡大学汉学教授田海的著作《关羽:由凡入神的历史与想象》中得到答案。
“护法恶魔”关三郎
在西方,并不是人人都读过《三国演义》,在他们粗略的理解中,关羽是和曹操、孙权等差不多的叛乱者,而《关羽:由凡入神的历史与想象》恰恰就是为这些人讲述为什么中国人喜欢关羽,为什么这样一个“叛乱者”可以被当作神灵崇拜。
作者田海认为,关羽生前虽有名气,但并非到达举世无双的地步,他的神化,其实从他战死当阳后就开始了。这种神化起初并非针对关羽——在当时有一种新兴的崇拜类型,即人们会崇拜那些遭受暴力横死而变成恶鬼的人。这类崇拜成为魏晋时期志怪小说的重要内容,那时人们相信这些恶鬼一直留在人间,因为他们是遭到了暴力而横死的,因此他们仍充满了未消耗的生命力,所以对活着的人具有潜在的危害性。他们需要崇拜者用刚屠宰的动物作为祭品,动物的血液可以补充他们的“生命力”,作为回报,祭祀者将受到保护。
与经典的祖先崇拜相同,这种新的崇拜也发生在有屋顶的建筑物中,“寺”“庙”这种术语很快被人们所接受,人们通过固定场所,与这些恶鬼建立更为长久的关系,进而创造出了一种新的崇拜。这种关系作者觉得有些像西方人与恶魔的联结,其实我们在《三国演义》中也能看到这种端倪,比如第七十七回,“玉泉山关公显圣 洛阳城曹操感神”这章中,作者安排关羽附体致吕蒙暴毙的情节,也符合民间所说的恶魔索命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