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的芯片强国理想为何在现实中碰壁
The New York Times
习近平希望用新举国体制攻克科技挑战。但在国家大力投资半导体以打破对国外芯片的依赖后,他对结果不满意。这也凸显出其科技自力更生愿景与芯片行业本质之间的矛盾。
中国最高领导人习近平身穿白大褂,在武汉视察国有半导体公司长江存储科技有限公司的一家下属企业。那是2018年4月,就在美国政府禁止中国电信公司中兴通讯与美国供应商做生意后不久。
这一禁令对中国科技行业及其领导人来说堪称一个“卫星时刻”。尽管中国在智能手机、电子商务平台和高速铁路方面取得了成功,但他们意识到,科技繁荣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西方技术基础上,尤其是为几乎所有东西提供动力的芯片。他们必须改变这种状况,而且要快。
习近平对长江存储的高管说,半导体对制造业的重要性不亚于人类的心脏。据官方媒体报道,他说:“心脏不强,体量再大也不算强。”他敦促大家抓紧时间,取得技术突破,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做出贡献。
此后,习近平一直在重复这一信息,随着美国试图限制中国获得关键的半导体技术,他的心情也越来越迫切。但是,上个月对中国半导体行业名人的一系列腐败调查表明,习近平可能没有得到他所期望的东西,或者至少不够快。
接受调查的包括在2018年带习近平参观的前长江存储负责人,以及一个俗称“大基金”的巨型国家基金的负责人,该基金投资了数十个中国最大的芯片项目。
他们领导的这些公司是中国推进半导体产业发展的核心,半导体是相当于计算机和其他设备大脑的小硅片。他们的失败等于是在公开承认中国正在重新考虑其“淘金热”的方式,也就是往很多项目砸钱,希望其中一些能够成功。这对中国实现技术自给自足的努力来说,是一个明显的挫折。
在这场整肃行动的背后,是习近平关于政府主导的科技自力更生愿景与半导体本质之间的矛盾。
中国遂宁的一家半导体工厂。该行业的复杂性使得国家自力更生成为一项艰巨的任务。 Zhong Min/Feature China/Future Publishing, via Getty Images
芯片行业是高度复杂和相互关联的。它依赖于一体化的全球供应链,并利用不同地区的专业知识:美国的设计;台湾和韩国的制造;中国的组装、包装和测试;以及荷兰的设备。每个地区的比较优势都是通过数十年的资本支出和研发建立起来的。
“任何考虑推动半导体行业自力更生的政府都需要面对残酷的现实,”布鲁金斯学会的非常驻高级研究员、英特尔前中国公司总经理唐睿思(Christopher A. Thomas)在接受采访时说。“半导体代表了人类工程成就的最高形式。它们是我们作为一个物种创造的最困难的东西。一个国家怎么能靠自己来‘包揽一切’呢?”
曾在台湾海峡两岸工作过的台湾半导体行业资深人士高启全最近在接受报纸采访时表示,他曾多次试图告诉大陆的科技高管,中国大陆可能需要30年甚至50年的时间才能成为行业领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