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研发高超音速导弹技术:背后的三大疑问和两大隐忧](https://ichef.bbci.co.uk/news/1024/branded_zhongwen/C67A/production/_121201805_china_976getty.jpg)
中国研发高超音速导弹技术:背后的三大疑问和两大隐忧
BBC
美国对中国研发高超音速技术极为担心,警告两国军事竞赛接近“斯普特尼克时刻”。研发数倍于音速飞行的武器,是否标志着中、俄、美之间最新军备竞赛的开始?BBC请四位专家对此作出分析。
中美两国元首举行首次视频峰会释放友好信号, 为两国在技术、军事、外交和经济等方面的竞争出现缓和带来希望。会谈后,美国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Jake Sullivan)透露, 在视频会议上两国元首同意着手研究进行军备控制会谈的可能性。
这无疑显示包括美国在内的国际社会对中国军备力量的关注。而最近中国试验高超音速导弹引发的舆论关注和各方反应,则从另一个层面反映中国在军事领域与美国的竞争给世界安全带来的隐忧。
今年夏天,一个神秘的物体从中国境内发射到高空。它速度惊人,而且非常灵活,可以在空中改变飞行路径,最后降落在据说离目标约有40公里的地点。
10月,英国媒体报道称这是中国在试射“可携带核弹头的高超音速导弹”,但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回应说,这只不过是一次“例行的航天器试验,用于验证航天器可重复使用技术”。
针对中国官方的解释, 外界并没有打消疑虑,有分析仍然认定这是一种新型的高超音速导弹。美国军方对此极为震惊,而且高度警惕,将这一刻与1957年触发美苏太空、军备竞赛走向冷战的“斯普特尼克时刻”(Sputnik moment)相提并论。
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马克·米利(Mark A. Milley)将军10月底表示,中国试验了高超音速导弹,能躲避美国核防御系统,对美国而言“非常接近‘斯普特尼克时刻’”。
1957年10月4日,苏联成功发射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斯普特尼克一号卫星,促使美国举全国之力投入太空技术研发。 1969年美国实现人类首次成功登月。
高超音速导弹究竟是什么武器?中国在该项技术上的突破是否标志着中、美、俄之间最新军备竞赛的开始?这种导弹真的能“来无影去无踪”防不胜防吗?
BBC国际台的“调查”节目请来专家分析解释导弹的来历与现状,在中美关系紧张的当下,高超音速导弹的研发会给国际安全带来什么隐忧。
原始火箭与尖端导弹
人类自古有战争以来,人们就掌握了向敌人远距离投射有杀伤力的武器的技能,从最原始的弹弓,到射程更远的弓箭,再到现在仍在使用的大炮。
一般认为,最先运用火箭原理的是中国人。实际上,“火箭”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公元三世纪前后的三国时期典籍中,不过当时的火箭只是在箭的前端绑上易燃物,然后用弓或弩射出。
现代意义上的火箭,与19世纪下半叶德国科学家发明发动机有密切的关系。在发动机的推动下,弹药可以射向更远的敌人。尽管在几十年后,这项技术才在战争中使用,但德国在1930年代取得了关键的进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签署的《凡尔赛条约》限制德国发展军事力量,但当时的火箭技术还不是很先进,所以协议中没有任何针对火箭研发的内容。
1943年,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正酣,德国远程攻击目标的武器技术已经准备就绪,从两个非常不同的研究计划中,开发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导弹:一种被称为V1,是巡航导弹的雏形;另一种是V2,即弹道导弹的前身。但这两种类型的远程攻击炸弹都存在严重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