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传播是中国本土化知识走向世界并转化为普遍性知识的过程](https://pic.rmb.bdstatic.com/bjh/news/efb40b5081d6cabfeb7aac62a525821d.jpeg)
中国对外传播是中国本土化知识走向世界并转化为普遍性知识的过程
Beijing Daily
“随着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崛起,支撑这个进程的并不仅仅是物质性的实力,还需要有理论体系和精神产品,尤其是具有中国原创性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系”。在这方面,中国学术界已经进行了非常艰难的探索,但“社会科学本土化”的工作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相比较而言,把中国的地方性知识转化为世界性知识则可能更为艰难。但是,无论是跨地区的流动,跨国和跨民族交流,还是不同社会的价值互为参照,以及彼此之间互补各自的不足,等等,这一切都促使本土性知识超越本土范围而具有普遍性和世界性的意义。一种知识即便是本土的,它也必须同时又是世界的。从这一方面来看,中国对外传播的目的,就是要使中国知识(包括中国话语)走向世界,并被世界接纳而成为世界性的知识。 资料图 新华社发(梁子栋 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营造有利外部舆论环境,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纵观历史可以发现,一个大国在成长进程中难免会遭遇一些话语困境。中国不仅与西方的价值观、意识形态不同,社会制度也不一样,正因为如此,国际社会尤其是西方国家对中国难免会产生种种不符合实际的认知。中国如果不从根本上回应关于中国的“问题话语”,它们就有可能对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产生阻碍。鉴于此,提高中国的对外传播力,尤其是提高中国的话语权,也就成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重要理论责任。话语权、对外传播力等的最基础性要素是语言,因此,运用语言来构塑中国话语以及提升中国的对外传播力是最为关键的。 中国对外传播既要强调中国要素“走出去”,也要强调中国要素对外来要素的“化解”能力 一般认为,中国的对外传播可能是一项任务,即如何使中国要素“走出去”的问题。但是,从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来看,并非只有文化要素“走出去”才是唯一的提升路径,将外来的文化要素“请进来”使之受到本土文化的感染,以及与本土文化融合并产生出新的文化要素,从而使本土文化获得新的生命力,这也意味着本土文化的软实力获得提升,也即本土文化通过“溶解”、吸纳、融合外来文化要素而提升了自己文化的传播力和文化软实力。中国对外传播也是一样,既要强调中国要素“走出去”,也要强调中国要素对外来要素的“化解”能力。从知识传播来看,这实际上就是社会科学的本土化与本土化知识的世界普遍化的问题。中国的对外传播就是要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社会科学的知识从其起源来说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特殊的知识,即关于特定社会中特定事物的知识,在取得一般化的认识之前,都是本土的和地方的;另一种是普遍的知识,即普遍化、一般化了的对同类事物和现象的认识,人们有时称之为“规律”。但是,人们认识世界或者是获得社会科学的知识并不一定是从本土知识、特殊知识开始的,特别是间接经验的获得,有可能是从一般性的、普遍性的知识开始的。例如,我们学习首先是从一般性的概念入手,然后获得普遍性认识,再用普遍性的知识来认识特殊性的知识。正是在这种情形下,普遍性知识的本土化问题才不断被提出来。众所周知,社会科学产生于西方,是在工业革命以后,尤其是启蒙主义时期传到中国来的,产生于西方的社会科学知识首先是对西方社会的反映和抽象,被抽象出来的概念、理论尽管具有某种规律性、普遍性,但当这些概念、理论被重新用到具体的实践中去时,就“需根据具体状况和材料加以改造和改进,使其具有更大的适切性和适用性”。从这方面来看,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实际上就是在努力实现社会科学本土化。More Related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