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到底有没有“产能过剩”?为何事关欧美?
BBC
值得注意的是,在4月之前,对“产能过剩”的讨论和担忧,广泛存在于中国自己的官方语境和媒体舆论中。
今年4月,“产能过剩”突然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热词——4日到9日,美国财长耶伦访华,点名了三个中国的产业产能过剩,可能会伤害美国;16日,德国总理朔尔茨访华,再提对“产能过剩”的关切。
中方也多次辩解,财政部、商务部的官员,乃至总理李强都下场回应,基本观点是,从全球范围来看这些产业并不存在产能过剩,而即便有一定过剩,也是市场经济下的正常现象。
值得注意的是,在4月之前,对“产能过剩”的讨论和担忧,广泛存在于中国自己的官方语境和媒体舆论中。
如果真的存在“产能过剩”为何又事关欧美?这场贸易争端是否会延烧到政治领域?
欧美的指控
“美国将不会接受新兴产业如同10年前美国钢铁领域那样,被获得补贴的中国廉价进口产品大批摧毁。”耶伦不久前在访华时表示,此行重点是针对中国电动汽车、太阳能电池板和其他清洁能源产品产能过剩的问题,与中国政府沟通,这些问题对美国和其他国家的生产商构成了威胁。
她也解释了背后的逻辑,对于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大力支持,产能大幅攀升,而中国国内需求疲弱,因此行业出现过度投资,商品价格被人为压低,当这些产品出口到欧美,当地企业的生存将陷入困境,如同十多年前,中国钢铁席卷全球市场一样。而且,“中国今天的经济体量太大了,中国主体采取的行动可以改变国际价格,可能让美国和其他国家公司的生存成为问题。”
朔尔茨在上海同济大学演讲称,“在某个时候,德国和欧洲也会有中国汽车。唯一必须明确的一件事是,竞争必须是公平的。换句话说,就是不能有倾销,不能有产能过剩,而且不能侵害产权。”
4月17日,中国欧盟商会主席彦辞称,该机构发现中国“全面产能过剩”,无论是化学品、金属还是电动车领域。“接触的公司几乎没有不面对这个问题的”,而这些过剩的产能将在未来几年内冲击市场。
彦辞补充称,“对于构成欧洲工业基础的、具有战略可行性的工业正因价格过高而被挤出市场,欧洲不能接受。这时贸易就变成了一个安全问题,我认为中国可能还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而随着保护主义浪潮高涨,中国和欧洲面临“慢动作火车事故”(slow motion train accident),双方之间的贸易摩擦有可能演变成一场全面的贸易战。
中国的辩解
面对美欧的指责,中国的辩解大致有三招:
首先,否认存在过剩。背后的逻辑是,受到指责的产业在全球范围并不过剩。中国财政部副部长廖岷就表示,根据国际能源署测算,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需求量将达4500万辆,是2022年的4.5倍;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需求将达到820吉瓦,是2022年的约4倍。当前产能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特别是众多发展中国家对新能源产品的潜在需求巨大。
其次,即便有过剩,也是正常市场规律。见完德国总理朔尔茨后,中国总理李强在记者会上表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供需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普遍的,适度的产大于需有利于市场竞争和优胜劣汰,不同国家在各自强项的产能高一些,在其他产业的产能低一些,这是由各自比较优势决定的,只要加强合作,就能共同发展。
彭博社评论称,“如今最杰出的经济学家之一正在拒绝经济学中存在已有200多年历史的最基本原理之一:比较优势……如果某个国家能够以比你更低的成本制造商品,你就不应该实施贸易关税壁垒,相反,应该进口商品;作为回报,你应该使自己的产业更有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