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的精心打造,她再现通州张家湾古运河繁荣景象
Beijing Daily
在通州区乔庄京通八通乒乓球俱乐部旁边的非遗工作室内,陈艳玲正将几个新塑成型的面人安放到漕运渡船上,一番活灵活现的操作后,她才满意地点了点头,“这样才对!”
耗费两年时间,再现300年前通州古运河故事,陈艳玲制作的16.32平方米的大型面塑作品即将完美亮相。
“沿着运河,南北樯云过五江,漕船鱼贯桨千行,在通运桥上,石狮子、分水石、镇水兽、栏板内外的浮雕宝瓶一应俱全,就连桥上的车辙印也还原了,整个作品涉及人物、车马、船只以及古建500余件。展现了通运桥及城门城墙、万舟骈集、官员和家眷、皇木厂皇木码头和堆积如山的货物,勾勒出古代大运河商贸的活力。”每每说到这组作品,陈艳玲的声音中都向人们传递着掩饰不住的自豪与激动。
45岁的陈艳玲是通州本地人,换过好几份工作。2018年,陈艳玲来到了张家湾镇马营村村委会,成为了张家湾镇“护河卫士”志愿服务队的一名志愿者。她趁空闲时间翻阅史料、咨询专家,学习大运河文化知识,越了解越喜欢。而她与面塑及恩师徐世英结缘则是因为女儿张婧遥。女儿对面人感兴趣,恰好徐世英有一场作品展览,陈艳玲便带着女儿去观展。看到大型面塑作品《清明上河图》,陈艳玲移不开眼了,“如果徐老师能当我们的面塑老师就好了”。徐世英看到有热爱面塑的人,也想着将手艺传承下去。渐渐地,陈艳玲陪伴女儿的同时也爱上了面塑,并且在徐老的言传身教和自己的刻苦钻研磨练下,面塑技艺逐步精进。
两年前,陈艳玲来到京通八通乒乓球俱乐部工作,她经常在课后一小时给小孩讲述面塑知识、大运河文化,有时也去社区讲课。“面对大运河文化,很多人只能凭空想象,我觉得如果能让大家直接看到,会有更直观的感受。”2021年,陈艳玲和徐世英老师一拍即合,决定用面塑技艺重现古运河故事。
从此,陈艳玲白天上班,晚上吃完饭后,便埋头捏面人。面塑作品的制作是重复、枯燥的,不过家人、朋友和恩师都给了她很大鼓励。女儿张婧遥帮她搜集大运河图文资料,制作运河上的船只,弟弟陈奎杰帮她拍摄制作过程进行宣传,妈妈帮她收集桃树枝作为皇木厂村储存的木材,徐世英夫妇也时常来帮忙……经过两年的精心打造,她以面塑技艺和微缩手工技艺为媒介,终于再现了通州张家湾古运河的繁荣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