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3年疫情致4万亿地方赤字 中央应补上
The Epoch Times
三年疫情加剧中国地方政府尤其基层财政收支压力,地方债及融资平台债务风险上升。中国经济50人论坛学委会委员、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白重恩估算,疫情三年直接造成的地方赤字约4万亿元(人民币,下同),对这部分缺口,建议中央发行特别国债补上,让地方优先用于偿还拖欠企业账款。
白重恩在9月21日举行的长安讲坛“转型中的财政政策”发表上述观点。
他称,当前疫情后遗症仍然存在,从地方政府的角度,财政收入减少、支出增加带来收支缺口。在地方财政困难的情况下,政府拖欠企业账款增加,影响企业投资能力;一些地方政府乱收费的行为,不仅影响企业投资能力,而且影响企业的信心。从企业和居民的角度,疫情后遗症表现为部分企业和居民资产负债表收缩,投资和消费的意愿减弱。
当前,各方就化解地方债务风险的讨论中,一个焦点是中央救助是否会引发“道德风险”、形成中央兜底预期。白重恩认为,疫情本身为不可控因素,财政减收增支是被动造成的,应区分哪些地方赤字或债务增加是疫情带来的,哪些是来自地方出于自身利益扩张的支出。
考虑到地方财政收支有一定连贯性,白重恩估算了在没有疫情的情况下,土地财政之外的地方财政收支趋势,将其与实际值比较,并将趋势值之外的收入减去支出。
测算结果显示,2020年—2022年疫情直接导致的地方赤字分别为20758.3亿元、9888.45亿元、11910.04亿元,三年合计超4.2万亿元。
对此,白重恩建议“先把这部分由疫情直接造成的地方额外窟窿,用中央财力补上。”白重恩称,同时“要求地方优先偿还拖欠企业账款等,对经济可能有比较大的帮助”。在疫情导致的地方赤字之外,还有相当部分的债务是可能存在道德风险的,建议通过放宽还款期限等方式,减轻偿债压力。
他认为,从长期看,要缓解地方财政困难及债务风险,还要减少“中央请客、地方买单”的情况。
在疫情导致的地方赤字外,还有相当部分的债务是可能存在道德风险的,白重恩建议透过放宽还款期限等方式以减轻偿债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