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日本核废水排放有关的10个关键问题
The Epoch Times
问题在于,如今国内的媒体环境越来越差,根本不允许公平的讨论。
此排污事件在中国民间引起了很大争议,社交媒体上群情激奋,主流舆论在强烈谴责日本的行为。虽也有一些科普文章尝试从理性、科学的角度证明其危害并不如人们想像,但影响力有限,甚至遭到审查。
那么,既然攸关每个人的健康和安全,在立场和情绪之外,日本核废水排放的事实是什么?作为普通人应该如何理解和应对?微信号“歪脑”发布的“日本核废水排放事件十问答:事实是什么?普通人应该如何应对?”一文,详细回答了与此有关的10个关键问题。
答:这是2011年日本大地震后为了应对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的核事故而灌入核反应堆的冷却水,在经过一些常规处理与ALPS(Advanced Liquid Processing System)处理之后排放的。这种冷却水和普通核电站正常运转时使用的循环水完全不同。后者不直接接触堆芯,放射性很低,但也不是绝对安全的,也要经过一定的处理才能排放至环境当中。但前者直接接触了堆芯,里面含有大量具备强放射性的化学物质,包括氚(氢-3)、碳-14、锶-90、碘-129、锰-54、铯-134、铯-137、钴-60等等,在处理之前危害很大,我们可以称之为核污染水。
答:是,也不是。福岛核事故发生时,负责福岛第一核电站日常运营的日本东京电力公司(日本东电)应对不当,已将部分核污染水直接排入了大海。比如,根据法国辐射防护暨核能安全研究所提供的数字,仅在2011年3月21日至7月中旬期间,就有大约2.7×1016Bq的铯-137被排放到了太平洋中。(Bq的全称是贝克勒尔(Becquerel),是衡量放射性活度的通用国际单位。)
不过,日本东电很快停止了排放,将剩下的核污染水储存了起来,目前累计的总量已经超过了100万吨。这么大体量的核污染水不可能永远储存在地表的水罐里,于是日本东电提出了5种不同的处理方案,并上报给了国际原子能机构(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以下简称IAEA)。双方经过细致的讨论,认为先处理再排海是最稳妥的方案,所以目前排海的是经过处理的核污染水。
答:核污染水先经过了一轮常规处理,过滤掉了其中的油污和一些放射性重金属。之后,日本东电开发了一种名为“先进液体处理系统”(Advanced Liquid Processing System,以下简称ALPS)的装置,对核污染水进行了进一步处理。日本人将ALPS翻译为“多核种除去设备”,顾名思义,这就是利用物理和化学手段将核污染水中具备放射性的元素从水中分离出来——我们可以将其看成是家用净化水设备的工业放大版。通过ALPS处理后,绝大部分具有放射性的元素都会被除掉,不再对环境有害,比如经过处理后的锶-90浓度会降到处理前的十万分之一,这已经低于环境的本底辐射值了。
但是,经过ALPS处理的核污染水中仍然含有大量的氚,这种放射性元素和水中的氢原子为同位素,化学性质相同,分离的难度很大,要想除去它就必须花费很高的成本。熟悉原子弹的读者应该都知道,制造原子弹的关键步骤就是如何从化学性质几乎相同的铀同位素中提纯铀-235,这一步所涉及的技术难度非常大,这也是伊朗等国之所以至今仍然没能制造出原子弹的主要原因。于是,日本东电决定不再进一步除氚,而是将其稀释之后直接排海。
答:当然有害。虽然经过处理,但排海的核污染水里仍然含有放射性氚,以及少量的碳-14和痕量的其他放射性元素,仍然会导致基因突变,给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带来危害,如果能不排的话当然最好。但问题是,这显然是无法做到的。这个逻辑同样适用于几乎所有的工业废水,包括数量远比核电站大很多的化工厂所排放的工业废水,所有这些废水一点都不排放都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才会根据各种不同的污染物设立了各种不同的排放标准,只要低于排放标准就应该允许人家排放,而不是堆积在工厂里,为将来酿成更大的灾难埋下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