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封城一个月:官方坚持“动态清零”政策不变 如何解除危机](https://ichef.bbci.co.uk/news/1024/branded_zhongwen/13D1F/production/_124338118_c283b9c6-58fe-410d-bd97-78628da16a3d.jpg)
上海封城一个月:官方坚持“动态清零”政策不变 如何解除危机
BBC
严厉的封城政策背后是官方坚持的新冠“清零”防疫方针。上海为何陷入如此困境,引发全球关注。
自今年3月28日新冠变种病毒奧密克戎(Omicron)杀入社区后,2500万的上海居民开始经历了一场毫无预期的长期封城。原本宣布的五天封控,到现在已经一个月,而且封控有更加严厉的迹象。
这座全中国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城市,在封控期间屡屡传出市民不分贫富挨饿,或病人因为延误或被拒诊治病逝等事件,消息震惊海内外。
严厉的封城政策背后,是官方坚持的新冠“清零”防疫方针。许多上海民众开始对采取严格的封城政策有了质疑。一直是知名“防疫模范生”的上海,为何陷入如此困境,引发全球关注。
美国史丹福大学儿科及健康政策教授王智弘向BBC中文分析,一个地方封城的时候能达到多少效果,取决于封城时有多少人已经感染。他因此估计,上海宣布封城时可能已经很多人感染了,“尤其奧密克戎是指数性传染(exponential),3的1次方变成3的2次方的高速感染速度,一开始五个人,跟一开始有100个人感染,会差很多。”
耶鲁大学全球健康政策与经济学副教授陈希则向BBC解释,此次上海面对BA.2变种毒株更具传播力,因此传统的流行病调查和追踪密切接触者的努力赶不上病毒传播速度。许多研究发现,奧密克戎感染特征之一是半数以上的感染者都是“无症状”感染。
根据资料,上海户籍中,60岁以上的人口占了三分之一。
王智弘医师因此强调,现在上海面对的挑战是,60岁以上的长者不到65%(如同香港),且根据香港大学研究,科兴疫苗对于变种病毒成效有限,在急救病床医疗资源不够的情况下,若开放可能会让上海走入香港今年疫情爆发时,医疗濒临崩溃的情况。因此,他认为上海要解套,现在该是尽速先给60岁以上或免疫系统缺乏(immunocompromised)及慢性病的族群,接种效果较好的mRNA疫苗加强针(boosters):“疫苗混打是国际趋势,不会是面子问题。 用以前的旧的‘清零’(zero-COVID)方法来面对新的变种病毒( Omicron Virus)可能不会那么有效。”
上海防疫是否“失败”?
虽然上海部分小区因为已经“清零”成功,允许民众每日外出一次走动,但多数地区仍处于严格封锁,没有任何解封迹象。
事实上,新冠疫情爆发以来,过去上海应对之前的德尔塔(Delta)病毒株,一直奉行“陶瓷店里抓老鼠”的防疫政策,亦即用最小的社会成本控制疫情,达到能够快速追踪病毒,又能保障城市经济生活正常运作的局面;在全中国各地奉行一刀切“封城”政策时,上海“精准抗疫”曾赢得中国社会赞誉。
但是,此次上海疫情外溢后,上海的严厉封控招致许多批评:理由包含自封控开始,屡屡传出食物分配不足,成千上万的民众为三餐所苦,或有90岁以上征状轻微的老人或不足一岁的新生儿必须被送去方舱医院等。许多人难以想像,中国最富裕的城市会陷入民众挨饿,没有医院可以就医的情况:“魔都”成为现在上海市民对这座自己曾经自豪的城市的自我嘲讽。
陈希向BBC解释,上海本轮疫情“破防”的主因是行动迟缓和生活物资、医疗资源准备不足。他解释称,上海发现疫情是在3月3至4号,但10天后(3月13日)才开始加强疫情防控,并到3月28日才开始统一封城,比起同样在今年出现新冠危机的另一大城市深圳,后者在检测出传染案例后迅速且果断采取了相对有效的防控措施,上海已经慢了一大步。他分析说:“而生活物资、医疗资源的准备不足动摇了上海居民对疫情防控的决心和支持,使防疫效果打了折扣。”
但是,“封控”并不是只有上海或中国采用的措施。其他国家譬如新加坡或澳大利亚等都实施了程度不一的封城防疫策略。对此,王智弘告诉BBC,澳洲靠着国境管理,而且因为后者的岛屿地形比较容易控管,病毒可以突破防控的“入境点”(port of entry)比中国少很多。而且,中国虽然也有严格的入境管制,但因为奥密克戎的传播速度太快。他补充说:“有人说这种病毒像风一样地传播......从不同地方都可以进入中国很多入境点,譬如从香港开车的,搭飞机来的或搭货船来的等等,很难完全清零。”
陈希则告诉BBC,封城政策有利于减低疫情传播强度。但是,要彻底阻断传播,回到清零,“这需要时间,需要大量的物资有效分配,脆弱行业和人群的补贴。”他亦同意,燃眉之急是要加速上海市民的疫苗接种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