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寿古寺重开满眼皆是展 经过五年修缮即将揭开面纱
Beijing Daily
经历近五年的整体保护修缮,素有“京西小故宫”美誉的万寿寺预计年内重新开放。明珠待揭面纱,将会带来哪些惊喜?记者探访后了解到:万寿寺第一阶段主要恢复开放中路的大部分古建及东路的方丈院,涵盖11个展厅,将展示5个基本陈列。相关负责人透露,经过修缮,“从一进门开始,游客所到之处皆是展”。 4月的万寿寺,千年古树吐新绿,玉兰缀枝头。浓浓春意中,工作人员紧锣密鼓地筹备着各展厅的规划和布展。馆长王丹说,这里的文物古建不仅要亮出来,还要作为展馆和文化活动空间进一步合理利用。
踏进万寿寺山门,占地3万余平方米的建筑群分东、中、西三路依次坐落。首先进入视线的是天王殿。“这里作为万寿寺的门面,将展示万寿寺的历史与文化。”王丹介绍,万寿寺始建于明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经清代皇室多次修缮扩建,成为皇家祝寿场所,“万历、康熙、乾隆、光绪、慈禧等明清两代多位皇帝、太后都曾到这里拈香礼佛、举行祝寿庆典,此次修缮中发现的文物将作为这些时刻的见证亮相展厅,向观众讲述其中的故事。”
距离天王殿不远的修复室里,一件清代的织金经幡正在被抢修。透明塑料布搭成的帐篷内,一张长桌上,近6米长的经幡按照拼接结构被分成8段,用一层层棉布包裹。揭开细看,泛黄的丝织经幡上遍布精致华丽的纹饰,针针金线隐约可见。“这件文物推测是当年皇室举行庆典时垂挂在大殿里,或者挂在经幡柱上的。”艺博副研究员刘远洋手持镊子,将长幡粘连打结的线头一点点拆开。塑料帐外,工作人员正在用沸水煮蚕茧,再将细细的蚕丝用机器绕成丝网粘在经幡破损的部分进行加固。
修复后,这件见证了万寿寺历史上大型庆典活动的经幡,将被搬进天王殿展出。近年来万寿寺考古发现的瓷片、陶罐、石刻石雕等也将一同亮相。
过了天王殿再向北,大雄宝殿内,原状陈列着22尊佛造像,分别为三世佛、十八罗汉、倒坐观音泥塑像。如今,这些佛像已经完成了全面体检、除尘处理、探查病害,正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加固保护。
大雄宝殿内,每尊佛像都罩上了一层保护外套,身穿白大褂的修复师正忙着给佛像补痕。经过前期的除尘,佛像露出斑驳褪色的表面,“几乎每尊佛像都有不同程度的裂隙、起翘、脱落,目前我们正在做的就是修补这些伤痕。”项目负责人何广斌指着一尊佛像表面翘起的裂缝说,修补的过程其实类似于给佛像做了个小手术,先用乙醇等材料进行清理,在裂隙边缘用注射剂进行注浆,补齐缺失的部分,再在表面糊上纸地仗,进行彩绘随色,最后还要用明胶对表面的颜料层进行封护。所有佛像都将保持原状,尽最大可能保留原有历史信息,保护文物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保留斑驳古朴的美。与此同时,文物部门也会给所有佛像建立健康档案,持续监测健康状态,不断完善保护方案。
大雄宝殿的东、西配殿将作为艺博馆藏佛像艺术展的展厅,分别展示历代汉传佛像和藏传佛像共74件。
沿着万寿寺中路继续向前,一座双层建筑映入眼帘,这里便是万寿阁。“明清时期,这里是皇室祈福用的场所,每到皇太后的生日,或者有重大庆典,就会在这里举办祈福的仪式,阁内曾用来存放历代皇帝献给皇太后的手书祈福屏风,如今这些屏风虽已不在,艺博内却藏有许多与‘寿’字相关的文物。”王丹说,为了突出万寿阁的祈福咏寿功能和特点,重新开放后,万寿阁一层将展出基本陈列“吉物咏寿展”,70余件套文物将亮相。观众可以透过它们看到古人是如何为健康长寿祈福的。
万寿阁内,别有洞天。“从外面看,这是一个双层建筑,其实里面有三层。”顺着楼梯拾级而上,王丹说,万寿阁的每一层空间都将充分利用,二层将打造成学者书屋,向公众开放专家学者捐赠给博物馆的历史文博领域藏书,公众可以通过博物馆平台预约进入书房阅读、查阅藏书。“古建筑精巧的结构也是展品,我们会用玻璃保护住二层内所有的木结构,供观众欣赏,让大家在享受书香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精湛技艺。”万寿阁三层的空间是青年论坛,这里将可举办学术论坛、主题沙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