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流传奇】奔向自由 澳洲华裔的“救命笛”
The Epoch Times
远方飘来悠扬的笛声,澳洲笛子演奏家卢炳从9岁从父亲手中第一次接下笛子,就深深爱上了这一乐器。聆听卢炳讲述他人生中历经的风浪,影射着“文革”后一代移民的生命缩影,从一无所有到渐入佳境,靠一双巧手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在陌生的土地扎根。这一切的人生历练,尽在他的竹笛演奏中。
近60年来,笛声伴随着卢炳度过了人生一个又一个重要阶段,从广东吹到澳门,又到澳洲,他参与过大大小小的表演,自学成才,做过音乐老师,致力于参加各类演出。出于对音乐的热爱,2008年他在澳洲悉尼欣赏到神韵艺术团的演出,就被其内涵和高超的技巧折服,至今看了5次神韵的他,对神韵中西合璧的乐团赞赏有嘉。
在大陆时,卢炳成长在广州西关的一个书香之家,爸爸是个粤剧迷,从小就会弹琴,也很爱吹笛子,每天吃完饭都在家吹笛,耳濡目染下,他也爱上了音乐。9岁那年,父亲教他吹笛后,很快就在同学中崭露头角,吹笛时吸引了很多同学跟他一起学,老师甚至嫉妒他的号召力,把他手上的笛子抢去,要他认错才把乐器还给他。他的很多同学都记得这段经历,多年后在聚会时回忆起来仍然忍俊不禁。
卢炳历经6次艰险偷渡(见《忆六度逃离中国 68岁澳洲华裔无悔奔向自由》),逃离中国大陆来到澳门,他凭着勤奋好学的头脑,到一间电子厂打工,随后到一间水泥厂打工,那时候他仍然念念不忘自己吹笛的特长。一天他在报纸上无意看到一则广告,他就去应征。他回忆:“某大商业机构招请民乐演奏员,扬琴、二胡、笛子,这样,在中国从未见过有公开招聘,很多工作都是走后门的。试音的时候,马上就被录用了,招聘的人第一次见面还说我是‘笛王’,那么多个应征的都没有我吹得好。”
就这样,卢生很快应征成功,在夜晚时段演奏三小时,就可以得到50葡币,那时候一般的工人工作12小时才有50元。这段经历,是对他吹笛爱好的一个肯定。
卢炳在澳门生活的时间不长,1987年,他移民澳洲,生活压力所迫,他忙于打工生涯,吹笛的爱好暂且放下,心爱的笛子压在抽屉底下十几年,甚至他的女儿都不知道原来爸爸会吹笛。
和很多华裔新移民一样,卢炳落脚澳洲后,最初在朋友的介绍下到餐馆打工,从杂工做起,每周要工作60个小时,先后工作过近20个餐厅。他认真观察,努力钻研菜式,一路升职,后来升任一间五星级饭店的高级厨师(Executive Chef),负责整个亚洲菜部门。
初到澳洲,学习英文是首先要面对的难题。在餐馆打工期间,卢炳下决心学习英文,但每日工时特别长,工作期间又很忙碌,他就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来学习:“我带一本书,还有录音带,每天搭车的时候在车上背,回到酒楼,我们平时上班是早上10点到晚上10点,中间落场3点到5点,那段时间我就听录音,整本书背,将整篇文背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