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观察】央地债务博弈 中共内部相互甩锅
The Epoch Times
中国经济下行之际,近期当局推动地方化债工作,北京中央最近处理一批涉地方隐性债务的官员,而落马官员的罪名也开始指向地方债,央地博弈和新官不理旧账等问题成为关注点。专家认为,中共已进入内部相互甩锅的时代,其“化债”行动也只能延缓经济崩溃。
中共财政部日前通报8起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问责典型案例,涉及新增隐性债务近460亿元(人民币,下同)。财政部批评地方官员“政绩观存在偏差”,落实中央部署“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打折扣、搞变通,严重影响了隐性债务风险防范化解工作成效”等,并强调要维护习中央。
被列出的8个案例中,湖北和广西两地涉及新增隐性债务规模较大,均超百亿,手法均为让国企替政府垫支做事。以广西柳州为例,2016年起,柳州市北城投资开发集团等4间国企,垫支承担应由财政预算安排的土地一级整理开发、代行土地收储等业务,形成新增隐性债务近177亿元。
曾任北京建设银行法律部门负责人的梁少华律师11月23日对大纪元表示,中共的隐性债务已经存在了几十年了,自从1990年代中共搞分税制之后,因为地方的财政收入不足,就想了各种办法,其中一个就是搞房地产,大量卖地,搞基建需要钱它就借债,发城投债,以各种方式去融资。
他说,融资一方面满足了政府本身的运营需要,另一方面,靠着做大基础设施投资,有很多利益输送机会,还有地方官的政绩,所以大家都热衷去搞,但是很多年积累下去的债务,一任又一任不断地滚雪球,越来越大。
“利息越来越高,经济下行条件之下,他没有能力去融更低成本的资金,所以越来越难继续下去。”
梁少华表示,中央现在批评地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这是官方套话。中央确实没法解决大规模的地方债,所以归咎于地方官。
华裔经济学者李恒青24日对大纪元表示,官方通报的8例隐性债务案例,被通报的不是一个人、两个人,而是一大批官员,但并非说这些人把隐形债务贪腐了。
“比如搞基础设施建设,政府没那么多钱,由企业来垫资进行初级的土地整治,然后施工队可以进场,这些企业等于以入股的方式或者在未来有盈利分成。但投资了以后,可能因为房地产崩盘,项目烂尾了,形成没有办法解决的债务,垫资的企业会闹上法庭。但是让那些企业垫资,不是一个市委书记说了算,都是开了市委办公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