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长的告白》,不是改个名字就能叫好叫座
Beijing Daily
如果只看标题,《漫长的告白》实在是一部很容易让人误会的电影——它并非一部“青春疼痛”式作品,主题也不仅是关乎“告白”的爱情。这个显然是为了打开更广泛市场而更改的名字,其实远不如原名“柳川”切题和深刻。
电影《漫长的告白》围绕着“柳川”而展开。在日本一座名为柳川的小城里,身患绝症的立冬和哥哥立春前来追寻他们青春时代共同爱恋的女孩柳川。美丽的姑娘阿川能歌善舞,完美得像一个符号。她又像一面镜子,倒映着性格各异的三个男人:立冬深情却温吞隐忍,沉默到有些神经质;立春爹味十足,轻浮油腻,习惯性地无视并控制弟弟,且即便已有妻女,依然在外与旧情人打得火热;民宿老板中山大树温和沉静,他或许爱慕阿川,却因为自己的过往,不远不近地与阿川保持着“友人”的距离。
立春妻子的电话,猝不及防地终结了这段中年男人远赴日本的寻爱之旅。在影片的结尾部分,居酒屋老妇人与阿川对饮时,用“大地母亲”的形容将女人与土地联系在一起,她们包容而宽广,纵然千帆过尽,太阳照常升起,生活依然可以美好地继续。影片没能沿用“柳川”的标题,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一座安静而寂寥的小城遇到了一个同名的来去如风的女人,由此牵引出关于爱情、亲情、乡愁、生死的千头万绪,“漫长的告白”一名,显然与作品本身的气质有些脱位。
改名似乎也在着意淡化影片的“文艺片”属性。对为数不少的观众而言,文艺片约等于赶客,与讲究叙事流畅易懂、人物圆融自洽的商业片相比,它们的故事几乎都是零碎难懂的,角色更是时常异于常人。但即便接受了这些预设和前提,《漫长的告白》的观感依然有些难熬。首先,几个主要角色的塑造都有些流于表面,比如立春拗得太过轻浮和刻板的京片子,也比如阿川的美和风情。
在影片中,阿川主要负责迷人。立春评价她“随便”,这个评价轻薄而傲慢,但在某些深层的逻辑上肯定阿川骨子里有着致命的潇洒、神秘和热烈。饰演阿川的倪妮固然美丽,表演也足够卖力,但她的个人特质过于突出,有时凌驾于角色之上。倪妮本人的气质偏向清冷疏离,与借其他人之口描述的阿川总有些龃龉。影片展现出的对阿川的凝视都比较刻意,酒吧灯下沙哑的清唱、自动贩卖机前的舞蹈、一段播音腔,这些所谓的高光记忆点,很难说清是否更像全方位展现演员能力的个人秀。
影片的台词和剧本也有待进一步打磨。诸如“立春哥一开口,这里就变成北京城”等做作的“金句”实在让人如坐针毡。立春、立冬两兄弟与阿川之间的感情纠葛这部分核心内容,在片中并没有进行足够有说服力的展开,二十年前的前情仅仅由只言片语简单交代,二十年后的重逢又讲述得过于平淡和克制,以至于阿川在结尾神情悲痛地清唱“君不见,眼前景,已全非。一思量,一回首,不胜悲”如同无病呻吟。在自然与刻意之间,在客观与主观之间,《漫长的告白》反复横跳——导演似乎想要以足够冷静缓慢的、近乎纪录片的旁观方式展现人们在柳川发生的故事,可偏偏某些无甚紧要的段落着墨很多,力度又很浅,让这些部分无限趋近柳川的旅游宣传片,进一步冲散了影片本就不甚成形的节奏。
总的来说,作为导演张律在韩拍片多年后回归本土语境的作品,《漫长的告白》不算太成功,若非影片的构图、色彩等视觉语言足够工整和优秀,演员阵容又拉高了下限,恐怕连6.8分的网评分也很难拿到。自8月12日上映以来,《漫长的告白》迄今的票房不到600万元。这或许能给人们带来一些警醒,文艺片想要融入市场,叫座又叫好,并不是改个名这么简单。
(原标题:不是改个名字就能叫好叫座)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高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