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中国还有什么替代方案”:地缘政治夹缝中的德企
The New York Times
中小企业是德国的经济支柱,其商业模式通常依赖庞大的中国市场。随着中美紧张关系加剧,德国在地缘政治夹缝中陷入两难,许多中小企业正在努力试图摆脱对中国的依赖。
在遭受“第二次世界大战”重创的城市废墟中,卡尔·霍伊斯根的外祖父发明了一种液压泵。外祖父对这项发明非常自豪,于是成立了一家公司来销售它。那时候没有收入预测,也没有五年增长战略,计划就是生存下去:“成立公司只是为了抓住机会,”霍伊斯根说。
经历70年和三代人之后,这家名为“哈威液压”(HAWE Hydraulik)的家族企业向全球销售近2500种零件。但霍伊斯根必须考虑的不再是争夺销售额,而是一个日益两极分化世界的地缘政治。
“我业务的三分之一,如果不是更多的话,取决于拜登和习近平如何相处,”他说。“有时我但愿我经营一家餐馆,不必关心全球政治。”
由于哈威最大的买家在中国和北美,霍伊斯根不能不关心地缘政治。随着中国政府与西方国家的紧张局势加剧,哈威的管理层正在努力防止让公司过于依赖庞大的中国市场。
德国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与欧洲贸易的关键,如今却在世界两大经济体的外交争执中日益进退两难。中国在争取德国,而就在财政部长珍妮特·耶伦周四抵达北京谈判寻求经济共同基础的时候,美国却在力劝德国进一步远离北京。
哈威和其他德国中型企业如何有效应对这些新的全球力量对德国的未来繁荣至关重要。虽然德国在20世纪成为欧洲经济强国的成功往往体现于该国最大的品牌——如大众、梅赛德斯和西门子——但中小企业才是德国的经济支柱。
随着德国的社会经济秩序在现代化过程停滞,乃至全球政治关系破裂的重压下开始动摇,这些德语中被称为“Mittelstand”(中间等级)的中小型企业在创造未来模式方面也遇到了困难。
一些高管(比如霍伊斯根)正在接受变化,探索新战略、新市场。然而其他企业对放弃现有的模式持谨慎态度,几十年来,这个模式一直让德国蓬勃发展,但却难以改变。
这一矛盾甚至在哈威的工厂车间里也能感觉到。
“我就是看不出来,除了中国还有什么替代方案?”车间经理霍尔格·雷贝说。
哈威如何处理国际事务不只是其2700名员工关心的问题。德国一些城镇的经济也会受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