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奶奶”的双奥故事
Beijing Daily
“只要祖国需要,我的志愿服务就不会停歇!誓与祖国一起向未来!”结束了最后一天冬奥志愿服务工作后,80岁的常志复在志愿日志中写下了这样两句话。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这位耄耋老人作为城市志愿者,在位于首钢小西门的志愿者岗亭服务了17天。在旁人口中,她有个昵称——志愿奶奶。
“能够帮助别人,说明你有价值,是一件幸福、快乐的事。”常志复说,自己总有干不动的一天,她希望在服务社会的同时,把这份理念和精神传递下去。
1月31日,农历除夕,刚过80岁生日十几天的常志复上岗了。她特意准备了好多福字、春联,贴在志愿岗亭上,也分发给同事和路人。“图个喜庆呗。欢度新春,喜迎冬奥。”常志复是特意选的这天开启冬奥服务工作,“大过年的,肯定都想阖家欢聚,但总得有人服务冬奥会啊。我觉得挺有意义。”
其实,往年因为服务春运和各大庙会,常志复已经习惯不在家过年了。这位生长在北京西城的老人,从小就喜欢助人为乐。上学时,她自己攒钱买了手电筒,在电影院帮迟到的观众找座位。参加工作后,她植树、献血、学雷锋……只要是公益活动和服务,她都积极参与。
退休后,常志复成了一名“专职”志愿者,参与过不少大型活动,上海世博会、中国互联网大会、北京园博会、国庆60周年庆祝活动、北京马拉松、北京田径世锦赛……都有她的身影。
2008年,常志复就曾作为40万名城市志愿者之一,为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服务了整整90天,并荣幸地成为奥运火炬手。自从北京申冬奥成功后,服务冬奥便成了她这几年最大的心愿。除夕那天,当常志复穿上冬奥志愿者制服,第一次站在工作岗位上时,既骄傲又激动,“圆梦了,特别开心!”
北京冬奥会期间,常志复每天要工作4个小时,加上前期准备和善后、交接,每次“上班”要大半天。城市志愿者的工作繁杂细碎,冬奥宣传、信息咨询、发放口罩、应急处理……“有人大老远来一趟,想参观首钢园或看比赛,听说赛时封闭管理不能进,挺不高兴的。我们就耐心安抚、解释,欢迎他们赛后来玩,大家基本都能理解。”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当年为了服务北京奥运会,常志复就曾自学英语、手语、急救和体育知识。这次成为冬奥志愿者,老人又下了一番功夫。由于种种原因,她未能参加前期统一培训,便想方设法找来培训视频资料和竞赛项目知识读本、志愿者读本,花了挺多时间自学补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