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宫课堂”第三讲!让更多的孩子都能“到太空看一看”
Beijing Daily
10月12日下午,“天宫课堂”第三度开讲。正在太空“出差”的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担任此次课堂的主讲老师。他们在崭新的教室“问天实验舱”,介绍了自己的工作生活场景,演示了微重力环境下毛细效应实验、水球变“懒”实验、太空趣味饮水、会调头的扳手等神奇现象,并展示了在中国空间站开展的水稻和拟南芥种植研究情况,进行了手套箱剪株操作。
一面开拓科技边界,一面丰富教育实验;一面满足孩子好奇心,一面种下航天的种子。“太空中没有重力,为什么水稻的根还能向下扎进土壤?”“在宇宙中看到的地球有几种颜色,最美的是哪种?”在地面课堂,约400名中小学生代表通过视频通话形式,聆听讲解,争相提问。太空老师不仅能把科学原理说得有趣,对孩子们的花式提问也答得精彩。比如,在回答本节课最后一道题时,陈冬说:“当地球有太阳照射的时候,我们能看到蔚蓝的海洋、黄绿相间的陆地、积雪的山脉和大片黄色的沙漠,还能看到漂浮的片片云彩。没有太阳照射的地球也非常漂亮,我们能看到城市的点点灯火。”
“科技,如同一团篝火,我们簇拥而蹈。”设在无垠太空中的课堂,正如同那抹明艳又生动的颜色,引发同学们的无限遐想。今天是“天宫课堂”第三次开讲,前两次“天宫课堂”上,美丽的蓝色星球、炫酷的太空转身、奇妙的水油相融、结晶的白色“冰球”等奇特现象依次上演,凭借得天独厚的实验条件和声情并茂的问答讲解,吸引了大批青少年儿童围观学习。这一中国科普的“最高”课堂由此有“网课天花板”之称,被无数网友催更点赞。如今,太空老师再次开启授课模式,不仅让求知若饥的孩子们及网友好好“解了渴”,也加深了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对航天事业重要性的认知。作为本次课程的亮点环节,太空老师邀请青少年同步天地做实验,更是通过“天差地别”的对比,巧妙地激发同学们对科学的兴趣、对航天的关注、对探索的坚持。
令人着迷的课堂内容虽然只有50分钟,实际准备过程十分复杂。据报道,多个领域的专家参与备课,包括航天系统的专家、高校教师与科研人员、中小学老师等。“天宫课堂”开课前,航天员要反复测试保证实验效果,把测试结果反馈给地面的专家组,对内容进行确认和沟通。精心的备课,准确的呈现,既体现了国家对青少年科学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展现了中国空间站的强大科研能力。金秋十月正是丰收的季节,航天成果的展示和分享,无疑会让孩子们从中获得知识的滋养,感受国家航天事业的蒸蒸日上,学习中国航天人奋发图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苏轼曾经把酒问青天,李白曾经举杯邀明月,受限于技术的短缺,古代诗人满腔豪情并不能得到天空的现实回应。今天,中国航天员接力展示踏上太空的真实经历,不仅实现了天地之间的畅通对话,还把自己工作生活的地方变成了温馨有趣的课堂,这真令人感慨中国航天人追逐梦想的智慧、执着和胆魄。相信孩子们“走进”这样的太空课堂,也能为之震撼,也会追梦不止,也将展翅高飞,去往更广袤的天地。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辛音
流程编辑:u028
本网受北京日报报业集团委托,声明如下: 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未经北京日报报业集团或本网书面授权的情况下,不得转载、使用、编辑刊登在本网上的文章、文字、图片、视频等内容。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