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亭玉立”北京城,最高的亭子是哪座?
Beijing Daily
亭台楼阁是我国传统的建筑形式,尤其在园林建筑中,亭是不可或缺的。亭不但是园林风景的重要点缀,而且在漫长的历史中,留下许多轶事佳话,并成为一些戏曲作品的题目流传至今。像《牡丹亭》《凤仪亭》《风波亭》《望江亭》等剧目,人们耳熟能详,乃至妇孺皆知。至于《醉翁亭》《二泉亭》则成为文学名作和音乐名作,散文《醉翁亭记》和二胡曲《二泉映月》已到了无人不知的地步。一些文人的笔记作品也以亭为名,如陈夔龙的《梦蕉亭杂记》和朱彝尊的《曝书亭集》等。 “江山无限景,都聚一亭中”,亭的地位在中国园林和文艺中如此重要,北京地区自然也不例外。在北京的历史中,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庙园林都有不少的亭,甚至大路旁和宫苑中还曾有大小郊亭、黄亭、碑亭、井亭、箭亭,有些还成为地名,留至今天。“亭亭玉立”也是北京的文化特色啊!
宣南的陶然亭公园,除陶然亭名闻遐迩外,园中的亭之多,在北京堪称第一,恐怕在国内也属前列。有趣的是,康熙年间的工部郎中江藻所命名的陶然亭并不是亭。所谓陶然亭,不过是古刹慈悲庵内盖的三间厢房而已,从建筑形式上只是个敞轩。江藻本人在《陶然吟并引》中称“因构小轩于庵之西偏”,也证明陶然亭不是亭,但是依然可“坐而乐之,时时往游焉”。
最早的陶然亭可能亭太小,不方便友人在此饮酒赋诗,故拆了小亭盖了敞轩,即如今的样子。江藻族兄江皋在《陶然亭记》中就有“更撤其亭而轩之”,便是佐证。人们坐在这里可以临窗四处眺望,尤其在秋末之际,望着轩外远处的西山山峦,近处的苇塘,喝着菊花酒吃着螃蟹,显然是人生一大乐事,真是“与君一醉一陶然”了。
陶然亭虽不是人们印象中的亭子,但三百多年来,留下了数量众多的诗词,从而证明了陶然亭历史底蕴之丰厚和人文气息之深邃。在王炜等人编的《陶然亭公园古代诗词选》中,就收录了文人墨客135人的250首作品。至于陶然亭原本是亭是轩,古今人士并不十分在意。到了现代,陶然亭公园里的亭子多了起来,尤其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华夏名园亭”景区出现之后,陶然亭名副其实了。
据《北京园林·卷二》记载:陶然亭内“长的、方的、攒尖的、卷棚的、单檐的,三十多座风格迥异的亭式建筑,代表了不同地域的建筑文化,汇集了多少故事传说,或移天、或缩地,融入在了陶然亭公园的山山水水中。”这些移来或仿制的亭子,使陶然亭美上加美,人们在城南一隅之地就可领略全国各地的名亭。独醒亭、一揽亭、兰亭、鹅池碑亭、百坡亭、沧浪亭、浸月亭、少陵草堂亭、吹台亭等,大大小小,形制不同的亭子云集于此园中,让人们耳目一新,增长了不少历史和文学知识。
陶然亭内的云绘楼、清音阁是移建的,为了更符合公园的“亭意”,还有一座移来的瑞像亭。瑞像亭原在古刹圣安寺内。圣安寺在宣武门外圣安街,即今天的南横街。据《日下旧闻考》记载:“圣安寺是金时所建,明正统中易名普济。本朝乾隆四十一年拨帑重修,寺门额曰敕建古刹圣安寺。”瑞像亭就在圣安寺天王殿之后,亭内有旃檀佛、达摩佛、观世音和汉关羽石刻碑像,故称为瑞像亭。瑞像亭是木质结构,重檐六角形,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从圣安寺遗址迁入陶然亭重建,但亭中的瑞像石刻碑像没有了。亭是最为开敞的一类建筑,几根柱子便撑起整座建筑,而且往往将诗意、画意都聚于一亭中。陶然亭公园里的亭子多,无形中增加了公园的欣赏价值。
以亭命名的公园,北京不只一处,丰台区的万芳亭公园也是一例。这座公园是1990年所建,原是农田和苇塘,但它传说是在元代粟院使别墅“玩芳亭”遗址上所建,公园建成后,有人以为“玩芳”不雅,遂于1991年改玩芳亭为万芳亭。园中小山上建小亭一个,称之为万芳亭,登亭可观赏全园景貌。玩芳亭在今天人们所知不多,但在元代还是有些名气的,故而留下了诗句:“岁序催人老,韶华逐酒浓。开尊应数数,闲户岂重重。花朵山猿折,斋池竹笋供。京尘衣不染,犹得媚春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