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所当为”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抉择
Beijing Daily
张栻(1133-1180)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湖湘学最重要的代表之一。在他领导之下的湖湘学不仅在当时成为影响力最大的学派,而且他的“经世致用”等思想也成为后来湘学精神最重要的源头,并因此造就了一大批济世安邦的卓越人才,比如王夫之、曾国藩和左宗棠等。毛泽东就读的湖南第一师范学校的前身就是张栻当年创办的城南书院。因此后人有“清季以来,湖南人才辈出,功业之盛,举世无出其右”之评价。 《岳麓书院记》
张栻的思想在历史上备受学界推重,习近平总书记察见其特殊意义,从而多次表达出对此的重视。2018年12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曾经引用张栻的话“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来表达看重认识和实践互相促发的重要性;2020年9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又莅临张栻曾经主教的千年学府岳麓书院,并认真看了张栻写的《岳麓书院记》,对其中的一些基本理念,表达了深切的认同。因此,认真理解和挖掘张栻的思想,不仅是我们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题中之义,更对于我们今天借鉴湘学精神和利用湖湘学的精华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所当为”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抉择
张栻曾经说过:“儒者之政,一一务实,为所当为,以护养邦本为先耳。此则可贵也。”,其中两句话,我们可以把顺序调整为“为所当为,一一务实”,这两句可以看作张栻伦理思想的总纲。前者是说明我们抉择一切行为的动机和准则,后者则强调切实落实这种行动,即知行合一的重要性。从前者来说,我们可以把张栻对此的理解划分为三个层面:
(一)所谓“为所当为”,其中的“当”实际上指向的是“义”或者“天理”。因此“为所当为”这个命题的本质首先是张栻的义利之辨。孔子曾经说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也说过“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因此义利之辨,从孔孟起就成为儒家思想中的重要议题,甚至是儒家的精神血脉之所在。继承孔孟的这种鲜明立场和重要思想,张栻指出:“学者潜心孔孟,必得其门而入,愚以为莫先于义利之辨。”这是说,在一切行为动机上从“义”而舍“利”,是儒学“入门”的标准;或者说得更通俗一些,这就是儒学理解的做人“及格”的底线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