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色/薯片相伴(下)\判答
Ta Kung Pao
每個薯片愛好者出國旅行前被普及的第一課,就是它的稱呼變化。因為在美國,薯片的名字叫「chips」,但到了英國,就被稱為「Crisps」,英式英語裏的「chip」指的是薯條而非薯片。是的,擔負着國菜重任,也曾被人黑到體無完膚的「Fish & Chips」,就是它了。
說回到薯片身上,講心裏話,曾有一度我也把它當成零食界的「咒語」。後來解開心結,陡然發現食物的力量是溫柔治癒,只有在失去節制時才會變成痛苦糾結。敞開了懷抱橫掃各大超市,才發現薯片的世界氣象萬千,口味也是千變萬化,錯過了這份樂趣,豈不可惜?
能做到比很多零食都「極致」,不僅體現在味道上,薯片的不同種類,就是把選擇權交到了顧客手上。我們最常見的普通切片,也是童年記憶裏出場率最高的,以樂事為例,着重高效、性價比、批量生產,把土豆去皮切片炸好裝袋,流水線一氣呵成。但缺點也顯而易見,口感比較粗糙,在水分瞬間蒸發的過程中,吸油較多。公道點說,算是拉低同類「聲譽」的罪魁禍首。
相比之下,歐美市場長盛不衰的手作切片(Kettle Cooked Chips)就會加分很多。從價格上看,它會高出同類二到三倍,表面凹凸不平,所採用的工藝也不相同。跟平滑的普通薯片比,手作切片一般不去皮,切好之後分批量下鍋炸製,用時較長,油溫也會經歷一個下降、再上升的過程,使土豆中所含的澱粉充分分解。因此含油量相對少一些,口感也更有嚼勁,跟調料融合得更默契,脆口程度堪稱「薯中霸王」。配酒、配飲料都相當絕妙,也因為工藝更精緻,被稱為「文藝範」。
當然,零食注定跟健康無緣,可成年人的世界裏,也有對自己適度的討好,或許很偶爾,卡路里也能夠當作「解藥」吧!
More Related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