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背後/修訂大學條例 更好維護學術自由\卓 銘
Ta Kung Pao
涉及改革中大校董會的《2023年香港中文大學(修訂)條例草案》早前提交立法會進行首讀及二讀,條例草案委員會上周舉行首次會議。時至今日,每每談到對教育界尤其是大學的改革,總有些人擔憂會出現所謂「政治干預學術」的情況。然而,這次修例跟學術自由完全無關,而是針對一些長期存在的問題。作為本港最高學府之一,而且每年獲政府數以十億計的公帑資助,中大有責任完善自身的管理制度,也必須保持公開透明,讓政府與公眾對其進行監察。
在進入正題之前,考慮到中大校董會經過數十年來發展,結構龐大複雜,直接討論少不免千頭萬緒。但去年中大發生的更換校徽事件,正好作為一個例子,以小見大地說明改革中大校董會及其制度的迫切需要。
這裏先簡單說明事件的始末:去年正值中大創校60周年之際,校方突然宣布在「聆聽超過2200名持份者的意見」後決定更換校徽,以「更真摯、更完整、更有力的方式說好中大故事」,惟最終校方因批評而撤回決定。這次事件的關鍵不在於新校徽的設計或品味,而是校方聲稱「在諮詢、溝通,及向持份者介紹方面都花費了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卻有多名校董表示從未知悉更換校徽一事。這不得不令人提出幾個疑問,如果連負責管理大學事務的校董都不知情,那更換校徽的動議是如何通過?又是由誰通過?
增強透明度參與度
事後了解,原來更換校徽是由校董會轄下「行政與計劃委員會」決定,雖說委員會是校董會轄下,但其權力之大卻超出想像,包括重大人事任命、聘請或罷免教職員,以至更換新校徽的決定,也是委員會繞過校董會自行通過。而更欠妥的是,這個作出眾多重大決策的委員會,竟然沒有定期開會,甚至連會議議程、會議紀錄也沒有公開。
雖然更換校徽是一件說小不小、說大不大的事,但已能從中一窺中大校董會某些不符公眾期望的作風。究竟校董會實際權力架構為何?每名校董實際參與了多少校方管理事務?校董會有否設問責機制?校董會如何受到監察?種種問題不一而足,如果大致概括的話,可以把中大校董會的突出問題分成三個:透明度、參與度、效率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