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觀察/耶倫訪華無法化解中美結構性矛盾\宇 文
Ta Kung Pao
經過年初多次「放風」訪華,美國財政部長耶倫終於完成了四天訪華之旅。
在其訪華前夕,中國發布了限制兩個重要稀有金屬物質出口管制的公告。這被視為中國對美國限制對華半導體核心技術及關鍵部件出口的反制──不管是否巧合,也意味耶倫訪華之行面臨不少難題。
這凸顯中美兩國關係複雜且不容樂觀的嚴峻現實。在出訪中國之前,耶倫和履新不久的中國駐美大使謝鋒進行了「坦誠而富有成效的討論」,算是做了訪華前的熱身功課。「坦率」意味着中美兩國存在分歧;「富有成效」並非指取得具體成效,是指會晤就是成效。
如果說布林肯訪華通過「急剎」的方式避免了中美關係脫軌,耶倫訪華通過「點剎」讓中美關係走向更穩了一些,或者說再次減少了兩國關係的對抗風險。因此,布林肯和耶倫不到一個月的兩次訪華,不在於化解兩國之間的結構性矛盾,也無法從根本上消減兩國信任赤字,但可讓兩國更加明晰雙方立場,讓中美關係步入兩強競爭認知的「新常態」。
耶倫訪華前接受記者採訪時強調,中美關係對整個世界都很重要,「良性競爭」可以使中美兩國的勞動者和企業受益,「美中兩國需要討論彼此之間的分歧,這樣就不會誤解彼此的意圖。」耶倫提出「良性競爭」,對華從刺激言辭變得相對溫和。當然,也是為對華「去風險」進行辯解,強調對華「去風險」相關動作是基於「國家安全利益」而非「為了獲得競爭性經濟優勢」。耶倫如是說,布林肯也有此論——他在紐約一家智庫的最新發言強調,美國阻止中國獲得「可能被用來傷害美國的技術」,符合美國的利益。
這種美國式標榜,有些「委屈可憐」的表白意味。在不少人看來,美國的理由不值辯駁,所以中國在耶倫訪華前夕也以維護國家安全和利益為由發布限制兩種稀有金屬的出口管制措施。儘管如此,國務院總理李強在會見耶倫時強調,世界需要總體穩定的中美關係,中美兩國能否正確相處事關人類前途命運。這也凸顯,無論是布林肯還是耶倫,中國都希望美國言行合一,不要訪華時說的是一套,回到美國做的是另一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