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家长群扛起“政务KPI”?治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
Beijing Daily
孩子入校学习、家长进群沟通,早已是时下中小学家校共育的标配。但与此同时,众多与教学无关的“任务”也常在群中冒头,不能屏蔽还不敢不理,搞得家长们颇为疲惫。 盘点下来,家长们要完成的“作业”不少。文明创建、县区争优,被发动投票点赞、转发分享;安全教育、普法宣传,被张罗下载APP、关注公众号;民意考核、意见收集,被号召填问卷、写“作文”……不仅要全方位配合各种政务工作,还得在群里截图留痕、接龙打卡,动作稍晚一点还可能被“连环@”。更有甚者,不少商业机构打着与政府部门合作的名义,让学校帮忙在群里推广自家产品。一时间,家长仿佛成了“工具人”,哪里需要流量“KPI”就得往哪里冲。
家长群变任务群,背后是指尖上的形式主义蔓延进了校园。个别地方、个别部门,为了数据好看,强行凑人头、拉人气。而活跃度高、便于组织的家长群,便成了重点对象。毕竟,对于多数家长来说,各种任务再繁琐,为了“老师工作顺利,孩子不受数落”,都会尽可能完成。另一方面,学校和老师其实也并不好过,很多时候因一句“接通知”“按要求”,就被安排了一堆与教学无关的工作,一旦与考核指标挂钩更是无法推脱。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家长群是维持沟通的。这些年,教育部门对家长群的定位反复重申解读,北京市教委在2019年就明确,中小学组群里不得发布与教育教学无关的广告、求助、募捐、拼课等信息。这些“群规群矩”不仅是对学校的要求,更是对校园与社会关系的一种厘清。对此,各方面都要摆正态度,不要凡事都往“小手拉大手”上靠。相关部门也要进一步落实规则,想办法把各类家长群管起来,清除形式主义的生存土壤。
家长群不容“搭车”,少一些无关的流量“KPI”,让老师家长们都松口气,也是在给教育减负。
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 评论员 关末
流程编辑:u028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