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中共钱如何腐蚀媒体业
The Epoch Times
旅美中国学者何清涟在其著作“世界华文媒体的政治版图 ”中指出,许多国家的华文媒体早已被中共以多种方式控制。与90年代初期相比,这些媒体的报导内容发生了明显变化,更多关注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而忽略了人权侵犯、社会抗议等敏感话题,几乎成为新华社消息的延伸。这些媒体越来越像宣传品,无法依赖市场机制持续运作,只能依靠讨好北京才活下去。
你想让“讲好中国”的文章刊登在美国《时代周刊》?每页可能得上万美元起跳。《时代》就允许他们的品牌被用于中共的宣传,把广告设计得像新闻,有标题、配图和长篇文字。但实际上,这些都是付费广告商设计的。
想在《洛杉矶时报》上刊登整版的“北京专版”?或者在《今日美国》刊登关于中国经济、自然环境和文化的“中国观察”?每页可能得花几千美元。这些报刊与中共的英文版喉舌《中国日报》(China Daily)有合作,《中国日报》就是付费广告商。
根据美国司法部外国代理人(FARA)报告,去年,《中国日报》每月向《时代周刊》支付约8.5万美元的广告费,刊登“中国观察”文章。同样地,每月向《洛杉矶时报》支付3.4万美元,比如在去年9月17日的一期中刊登了四版插页文章,包括北京专版、成都专版和特别报导。而《今日美国》去年则收到了10.75万美元的付款。
曾在西媒报刊见过“中国观察”夹页的人,应该对此做法非常熟悉。这和《侨报》的今日北京、今日广东、武汉专版、成都专版很相似,但不同的是,《侨报》的专版上没有贴“广告”的标签,也没有在每页注明“更多信息已在美国华盛顿司法部备案”。
据称,《华盛顿邮报》刊登“中国观察”的广告内容已超过30年。许多有名的刊物也都刊登过这种伪装成新闻的中共广告软新闻。直到在美国总统川普将几家中共媒体列入“外国代理人”之后,这些情况才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
若把美国新闻编辑室比喻为推出报纸的品牌印刷厂,那么《中国日报》的形象则可以描述为投放大量资金到各个品牌印刷厂,将北京大外宣引入其输送带,加上主流品牌的印记。在过去四年里,《中国日报》为此投放了上千万美元。假设每页收费1万美元,四年就能散播一千页的内容。而这些主流品牌每天能够触及数百、数千万读者。
这种借船出海的对外宣传模式,始于30多年前。在引领这个风潮的先行者中,有两位值得注意的人物。
首先是《侨报》的首任社长熊斐文(1990年至1995年)。他原名熊怀济,是人大党史系毕业的中共党员。在被中共委派到美国担任《侨报》社长之前,他曾在香港担任“中国通讯社”的社长兼总编辑,并将名字改为熊斐文(Sioeng Fei 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