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作家谢福芸与箴宜女校
Beijing Daily
多年前,文化学者沈迦先生在撰写苏慧廉传记时,有英国朋友告诉他,在英国,苏慧廉的女儿谢福芸的名气比她父亲还要大。沈迦先生读了谢福芸的书之后,便信然了。在20世纪英国大众读者眼里,谢福芸是个畅销书作家兼社会活动家,经常在媒体就中英关系问题发表评论文章。 于是,近几年,沈迦先生首次原版引进,并编辑出版了谢福芸“中国小说”系列的中译本:《名门》(1924年)、《中国淑女》(1929年)、《崭新中国》(1940年)以及《潜龙潭:北平新事》(1944年)。
谢福芸这四本旅华见闻录在当时出版时都冠以小说之名,按照如今流行的划分,属于“非虚构”。谢福芸在《中国淑女》中有说明:“我这本书不是虚构的小说。它记录的是真实发生的事而不是凭空的想象:它是一出生活在当下的中国人的戏剧,描绘的是此时此刻活生生的生活。”
当然,谢福芸写的是小说,有艺术的创作在里面,诚如作家所言,“比如姓名、地名和官阶,并非和实际生活中完全一致。”
笔者在阅读后发现,虽然这四部小说时间跨度很大,但每一部小说中,都能找到与东四六条班大人胡同(今育芳胡同)箴宜女校相对应的人物和场景。可以说,谢福芸的这四部小说见证了箴宜女校的变迁。虽然不是史料,但通过这些小说,能对这段历史的更多细节有一些了解。
谢福芸(Dorothea Soothill Hosie),1885年11月出生于宁波,后随父母在温州长大。在七岁时回英国就学。后来,谢福芸从剑桥大学纽海姆学院(Newnham College,Cambridge)毕业。
毕业后,她准备回到中国办一所女子学校,这个计划得到了校友包哲洁(Alice Georgette Bowden-Smith)的支持。
1910年,她们先后来到北京,因为辛亥革命,北京政局动荡,办学计划受挫。1912年2月,北洋陆军第三镇在北京以索饷为名发动兵变,谢福芸与母亲及好友包哲洁躲进英国使馆避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