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变局 阿根廷摒弃社会主义急速右转
The Epoch Times
阿根廷在一战、二战时曾是世界十大经济体,其富有程度一如“阿根廷”的西班牙语意思——白银之国。然而二战后,阿根廷因选择社会主义从此“白银”黯淡失色。经历从富有跌入漫长贫困后,阿根廷迎来百年大变局,新政府要与社会主义做彻底切割,尽管这种急速右转面临着诸多的挑战。
阿根廷当选总统哈维尔·米莱(Javier Milei)将于12月10日正式就任总统,任期4年。选前这位挥舞着电锯的自由主义经济学家,誓言要砍掉持续数十年的大规模国家支出,还要废除央行、实施改用美元等政策,“让阿根廷的衰落划下句点”。他同时誓言与中共停止合作。
米莱11月24日表示,已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乔治艾娃(Kristalina Georgieva)讨论了调整阿根廷财政政策和货币计划等问题。他说,对阿根廷所需的结构性解决方案,IMF表示支持与合作。
据乔治艾娃透露,两人讨论了阿根廷经济面临的“重大挑战”,以及所需的“果断”行动。她还表示“IMF支持(阿根廷)降低通货膨胀、改善公共财政和提高私营部门主导所做的持久努力”。
提到阿根廷,球迷们首先想到的是球星梅西,而经济学家想到的则是通货膨胀。通胀在阿根廷成常态,目前的通货膨胀率接近不可思议的150%,四成以上人口处于贫困状态。经济衰退,外汇准备为负100亿美元,经济依赖于IMF440亿美元的纾困贷款计划。
1971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库兹涅兹(Simon Kuznets)从独特的经济角度,把世界上的国家分为四类: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以及日本和阿根廷。前两者已成普通常识,而后两者则上演了两种政治体制带来两种经济发展结局的教科书一样的范例。
缺乏资源、能源的日本在二战后,接受美国倡导的自由人权价值的民主宪政,从废墟中迅速崛起,排名发达国家前列,成为经济成长的奇迹;而拥有得天独厚各种经济资源的阿根廷则演绎了另一种“奇迹”——从富有的世界十大经济体急速跌入贫困。
1964年胡安·裴隆(Juan Perón)登上阿根廷权力宝座,在阿根廷推行国家主导的计划经济,之后被称为“裴隆主义”。他把外国资本参与的农产品出口称之为“谋求私利的非人道经济”,要与这样的经济诀别。于是由国家带头“将财富平均分配给1,400万阿根廷人民”,并陆续使外资拥有的经济基础建设与基础工业国有化。
很快,无视经营效率的经济政策,导致经济成长停滞、政府财政赤字扩大、外汇储备枯竭、阿根廷货币比索暴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