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毒成了如今的防疫习惯,其实在敦煌石窟的壁画中就已有迹可循
Beijing Daily
提起消毒液,大家一定都不陌生。从疫情初始的一瓶难求,到现在新产品层出不穷,这种曾经只在特定场所出现的化学产品早已走进千家万户,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的保护伞。
在室内熏艾,是中国古人就会使用的消毒方式。
古时中外消毒方法
消毒的理念在我国古代早已有之。传统中医采用的消毒方式是熏烟蒸洗。在我国敦煌石窟的壁画中,保存着一幅“殷人洒扫火燎防疫图”,距今已有3000多年,它描述了殷商时代的人们用火燎、烟熏的方式进行杀虫防疫的情景。据我国湖北云梦县出土的“睡虎地秦简”记载,凡是从其他国家进入秦国的宾客,都需要将车乘和马具用火燎、烟熏等方法进行消毒后,方可进入城池。
到了东晋,人们在火燎、烟熏的基础上发明了燃烧药物进行消毒的方法。东晋医学家葛洪曾在《肘后备急方》中提出了空气消毒法:“断瘟疫病令不相染,密以艾灸病人床四角,各一壮,佳也。”葛洪同时提出,可用雄黄、雌黄、朱砂等药物制成的“太乙流金方”“虎头杀鬼方”进行烟熏,以预防传染病。唐代的孙思邈在葛洪的基础上进行了继承和发扬,他在葛洪研制的烟熏药方中增加了白芷、菖蒲等中药。
古人虽然不能像我们现在一样认识细菌的存在,但他们有非常丰富的生活经验。《吕氏春秋》中记载,人们发现饮用水的干净与否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于是从战国时起,便有了“九沸九度”烧开水饮用的习惯。据《齐民要术》记载,北魏时期,人们会在井周围种植茱萸,用茱萸叶为井水消毒。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和清代贾山亭的《仙方合集·辟瘟诸方》中均记载,将病人的衣物用蒸汽熏蒸以达到“一家不染”的目的。虽然当时的医者并不知道这是高温灭菌的原理,但足以证明我国古代已开始利用这种消毒手段。
在微生物被发现之前,世界各地的人们因地制宜,采用各种方法对环境和物品进行消毒。与中国古代类似,古代的欧洲人也用烟熏法进行消毒。古希腊《荷马史诗》中记载,那时的欧洲人通过焚烧硫磺,对室内进行消毒。直到中世纪,欧洲鼠疫、牛瘟病流行时,人们仍通过这种办法防止传染病蔓延。古埃及人则充分利用沙漠条件,通过晾晒、干燥的方式进行消毒杀菌。
现代意义上的消毒理念与微生物的发现密不可分。1675年9月的一天,荷兰人安东尼·凡·列文虎克将从花园里收集的几滴雨水放到自制的显微镜下观察,发现一滴水中有大量的“小动物”。接着,他又用自制的显微镜在井水、污水、口水等样本中发现了同样的“小动物”。随后,他还发现醋可以杀死这些“小动物”。据此,列文虎克得出结论,我们的周围存在着一种用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这时人们意识到,无处不在的微生物可能是造成疾病传播的重要原因。随着对微生物生长环境、组织结构的认识不断加深,人类逐渐有了指向清晰的消毒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