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艺评|繁花复繁花 上海故事之未完待续
Xinmin Evening News
话剧《繁花》第二季近日在美琪大戏院热演中,还请来了老戏骨潘虹加盟,在第一季风靡无两的成就加持,第二季的票房自然也是“老好”。上海作为一个媲美纽约、巴黎、伦敦的国际大都会,关于本地题材,尚有多角度的影视创作,各时代阶段皆而有之,但戏剧作品始终较匮乏。尤其在滑稽戏一度式微,乃至沪语语境萎缩的当下,舞台上演绎的上海往事还多停留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繁花》一出算是填补了空白。
图说:潘虹出演《繁花》第二季 官方图
小说《繁花》以3个出身不同的主角阿宝、沪生和小毛为主线,一个接一个的没有要点、没有冲突的故事,相关联的三代几十个人物,无轨电车流水账一样的生活,絮絮叨叨地就铺陈了清明上河图一般的上海市井画卷和大时代的变迁。
据说第一季演出完毕,不少观众决定回家重新把书看完。第一季的主线围绕了阿宝、沪生和小毛的离合,从3人于上世纪60年代的相识相知始,到70年代的因故拗断,再至90年代的重逢终。用导演马俊丰的话来说,尽管三个年代的片段切换,但总体仍是一个环形结构,人物关系相对集中,彼此的故事串联进展。
第一季谢幕时的音乐用了原作结尾用的《新鸳鸯蝴蝶梦》:“昨日像那东流水,离我远去不可留……”正应和了这一季的主题,人生知己无二三,不如意事常八九。上世纪从60年代至90年代,甚至和当下的时代,平行又延伸交错,台上人和台下人又见昨天又见今天……小人物在大时代中的无力感甚深,人心与世事的无常,一桩桩一件件岂是别人的人生,别人的城,分明是所有人自己念叨过的想象过的,甚至经历过亲见过的海上繁花。
在这个戏剧结构中似乎能瞥见波兰剧场大师克里斯蒂安·陆帕的影子,时空的红框标注,只是为了更深层次地探得精神上的转变与成长。舞美上不说是借鉴,但亦有明显的致敬的含意。
第二季甫一开场就在舞美上有了发展和变化,据导演表述,初衷是要强化原作独有的审美情趣“层层叠叠嘈嘈切切”。简化了的钢窗、纱窗、磨砂玻璃和霓虹灯影与多重并叙的移动时空互相照应。如果说第一季尚有固化的学院派风格,那第二季则更回归到原作的挥洒自由。
第二季着重于上世纪70年代和90年代,环形转化成线形,更加碎片化的表现方式。70年代的压抑无奈、苦痛挣扎与90年代的喧哗世俗、觥筹交错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比。原作刻意隐去了对于80年代这一转型期的生活描述,回避了60、70年代建立起来观念瓦解的过程,而这一缺场,使前后两个年代的比对更加鲜明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