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人权:法国人自动抵触美英价值观的深层原因
BBC
当今世界各种思潮激荡冲突之际,BBC记者发现与美国和英国同属西方文化圈的法国人却对“盎格鲁文化圈”价值观十分抵触。
当今世界各种思潮激荡冲突,不但有东西方的很多价值观冲突,即使在所谓“西方”也并非铁板一块。BBC记者在巴黎切身观察到法国如何抵制美国价值观的挑战。
西方有不少维权活动人士认为,法国在一些有关人权的问题上其实落后于美国多年。
批评人士举例说,短短半年前如果有法国人被问及对“woke”(意思是“觉醒”,对社会不公平现象,特别是种族主义的警惕)这个英文词的理解时,大多数法国人可能会误把这个词当作中国人烹饪时常用的炒锅(wok)。然而,今日巴黎人,“觉醒主义(le wokisme)”的概念已经成为风靡的新潮。
法国政府警告说,一种新的“文化极权主义”正在从以英语为母语的所谓“盎格鲁圈”(Anglosphere)国家“渗透”进来。法国教育部长甚至建立了一个政府的专门研究机构,被称为“反觉醒智囊团”,以协调反击上述来自美国等英语国家的自由主义思潮。
法国媒体也在未雨绸缪地报道下一步可能将要发生的事情的前兆:比如法语中也会出现新的中立性别代词出现——‘他’和‘她’之间还应有‘ ?’,或是已故政治家的雕像会受到威胁,或是大学校园中会出现只有黑人学生才能参加的会议,等等。
对法国人来说,这些英国和美国的批评人士称之为“觉醒”的自由化标志性词语与概念都是全新和陌生的。
抵制“盎格鲁文化圈”
不管是好是坏,法国迄今为止一直抵制这里所认为的这场左翼文化运动。这场运动起源于美国大学校园,致力于促进少数族裔或群体权益,现在在英语国家世界的公共领域发挥了相当大的影响力。
法国这种现象的部分原因是,法国人对来自“盎格鲁圈”的任何文化入侵有着自觉自愿的内在抵抗。但更重要的是,这是因为法国有自己的、植根于捍卫人权的后革命文化。
法国人本能的回应是:“不要班门弄斧,向我们宣扬保护种族和性别少数群体。我们闭着眼睛都会这样做。”
然而,就像来自美国和英国的许多其他文化力量一样,比如英美流行音乐,或三明治等边工作边吃的简餐,最初在法国受到谴责的东西往往最终成为常态。
法国校园内的英语涂鸦
巴黎大学美国哲学教授贾斯汀·史密斯说:“法国最终会醒来吗?现在还很难下定论。”
他说:“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在这里教书气氛很自由。我不必像对待美国学生那样,在意自己说的每一句话(的政治正确性)。在这里,仍然有一种氛围,即大学是一个学习知识的地方,而不是用当下潮流思想考验大学教职员工的地方。”
但史密斯教授说,“觉醒主义”的迹象仍然出现在法国校园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