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林员坚守深山40年,如今他有了一个新乐趣
Beijing Daily
“就算走不动也要守护这片山,守护好这片生态家底。”——马志红
重峦叠嶂的大山,一眼望不到边的林海,在深山坚守40余年的护林员马志红,如今有了一个新乐趣,山间的一草一木、飞鸟走兽,都被记录在他的镜头中。
北京城区140多公里外,踏上雾灵山自然保护区的缓冲区边缘,气温比城区骤降了五六摄氏度。护林员马志红背起背包,与同伴上山。
马志红是密云雾灵山自然保护区的一名护林员。山间积年累月的凛冽寒风,在马志红的脸上留下了时光的痕迹;长时间户外行走,让他的脸稍显黝黑,身材也非常匀称,虽然已年过五旬,体能半点不输年轻人。
巡山的路,他走了40余年,却越走越觉得有意思。他认识了越来越多的动物,自己也从单纯的护林防火员,变成了一个扛着相机的动植物生态资源普查工作者。
1982年,刚满17岁的马志红接过父亲的班,成为密云区雾灵山林场的一名护林员。他从小在雾灵山半山腰的村落长大,对山里的一草一木都很是熟悉。“山葡萄、软枣猕猴桃、山核桃……到山上转一圈,总能找到好吃的。”马志红说,巡山工作枯燥又乏味,常常是一个人穿梭在荒无人烟的大山中,见着蛇、蜂子、野猪,都觉得亲切。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林场的动植物资源日益丰富,马志红多了不少山里的新朋友,“但到底都有什么,谁也说不清。”
一次,市里的专家来做资源调查,发现山里存活着北京罕见的轮叶贝母植物。看着专家们兴奋地讨论,林场职工们有些难为情地说,这植物原来山里有不少,但因为不认识,没有进行特别的保护。听了职工们的话,专家们遗憾得连拍大腿。
为了更好地对宝贵的野生资源进行保护,林场所有职工投入了一项新事业——对雾灵山的生物多样性进行普查。马志红担任动物调查组的组长。他和护林员们把红外相机放在动物们常走的林道里,几个星期就拍到了豹猫、狍子。此后,随着多个保护基地的入驻,雾灵山林场最多的时候布置了98部红外相机。红外相机三个月左右换一次卡和电池,马志红和同事要负责定期更换。
马志红原来只背干粮和水壶的包沉了起来。在他的包里,有两块盐砖,还有坐标本、蛇药、锯子以及红外相机的电池,再加上自己的摄影设备,重量超过了40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