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25年大事記丨2013:反水客鬧劇登場 「限奶令」頭痛醫腳
Ta Kung Pao
今年是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回首過去的四分之一世紀,香港融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壯闊征程,「一國兩制」行穩致遠,經濟社會發展成就舉世矚目。風雷激蕩裏堅守初心,勇毅篤行中寫就華章。點新聞發布「回歸25年大事記」特輯,每天一篇,與讀者一同回顧這非凡卓越的25年,祝福香港明天會更好。
香港經濟自2000年起開始表現疲弱,沙士疫情更嚴重打擊香港零售業及旅遊業,致失業率飆升。特區政府認為開放內地遊客來港可助刺激香港一蹶不振的經濟,挽回民心。2003年春天,時任行會召集人梁振英代表時任特首董建華赴京,商討相關計劃。歷史是這樣記載的,中央對大量內地遊客赴港可能引起的一繫列問題,擔憂香港的承受力。時任國務院副總理吳儀曾說道,「中央不是不願撐香港,只是擔心我們這邊門一打開是關不上的」,梁振英答,「這些顧慮我們早就思考過了,香港會把所有準備工作都做好的」。
至此,一切順理成章,2003年夏天,「自由行」成行,內地居民可以個人的方式前往香港旅遊。此後十年間,內地訪港旅客為香港帶來前所未有的經濟效益,香港零售額翻了一番,旅遊收入飆升至3462億港元。然而事情的走向並非盡如人意,自由行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惠及香港經濟,創造就業機會,另一方面也為香港帶來了一些社會問題。
隨着內地旅客逐年增加,人民幣兌港幣匯率不斷升值,令香港貨品相比之下更為便宜,除吸引一般旅客來到香港消費外,開始有內地人來港或香港本地居民購買貨品運返內地轉售,賺取差價,水貨客開始湧現。所謂水貨即「平行進口」,是相對「行貨」而言的貨物出入口方式。香港作為自由港,水貨文化由來已久。與香港一向的水貨文化不同,水貨客的帶貨目標一般以日常用品及食品為主,其中就以搶購奶粉最受各方關註。
水貨客的搶購,使香港北區一帶開始出現「奶粉荒」,有本地家長投訴未能購買奶粉自用。當時有不少傳媒專題報道,水貨客親自或僱用長者作「排隊黨」在各零售點輪候,店舖一開即將奶粉搶購一空,影響該區居民生活質素。由於需要長期在區內運送及包裝貨物,亦令接鄰內地與香港邊界的地方及港鐵東鐵綫越見擠擁,當中上水為「重災區」,部分人成群結隊在車站附近排隊分貨,阻礙周圍交通。其後,水貨客逐漸蔓延至屯門及荃灣地區,對當區居民造成不少困擾,激化了部分人士的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