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家许倬云出版新书《经纬华夏》:一生为常民写史,93岁仍立新说
Beijing Daily
过去一年,九旬许倬云八易其稿,以考古学为基石展开论述,考察华夏文明与世界文明的关系,完成新书《经纬华夏》。他感叹道:“我已老迈,大概再无余力撰写如此较具规模的专著。”
面向大众的历史写作
历史学家许倬云一生主张“为常民写史”,他的著作也进入了“寻常百姓家”。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许倬云教研与著述历史。截至2022年,他共有中文专著58种、英文专著6种、中文合著及编著26种、英文合著2种,共计92种、212个版本行世。
2006年,《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同步在海峡两岸出版,不仅获得国家图书馆文津奖,在海峡两岸销量也超过百万册。2019年7月,清华大学向新生发送录取通知书的同时,一并送上《万古江河》,校长寄语新生“从历史文化中汲取力量”。
2006年至今,他在大陆出版新作近二十种,如“中国三部曲”、“文明三书”、“从历史看管理”系列等,自选集、演讲集、旧书新版络绎不绝,成为这个时代最具公众影响力的历史学家之一。近年来,他的线上课程、演讲、谈话频频“破圈”,受到年轻群体的喜爱。
最新出版的《经纬华夏》与《万古江河》一样,有着一以贯之的“大关怀”。许倬云在新书别册中阐述了为何要在多年后再写华夏历史,并在末尾《余白》中描述这般继承性:“我平生著作,其计划与开展的过程,以《万古江河》最有特色。……这本书稿即将完成,本打算作为《万古江河》的续编,以补充过去陈述的分析以外,又在别的层面进行一些讨论,以说明中国这一华夏共同体,如何可以经历数千年而不败。这本书写作过程中,我的想法逐渐改变,终于走了完全不同的路线。”
在《经纬华夏》中,许先生跳脱出中国文化内部演变的叙述,以“大历史”的观看视角与思维方式,对华夏内外的历史互动进行了全新的归纳排列,再现了中国大地上人群、族群、文化互动融合的轨迹。他赞叹中国文化经历多次调整磨合后,呈现出来的包容性:“如此特色,在世界其他文化形成过程中,甚为罕见——很少有地理上如此完整的一片空间,作为族群融合的场所。于是,从本书陈述的时间看,中国文化跨度近万年,少说也有六千年。在整个人类文化史上,这一个例极为独特。”他希望经由这本书,让国人知道——“天地之间应有如此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