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裔作曲家黄若谈歌剧版《蝴蝶君》的变与不变
The New York Times
百老汇经典舞台剧《蝴蝶君》被改编为歌剧再次上演。作曲家黄若谈及在亚裔遭受仇恨的背景下,该剧对种族、性别和权力的讨论,以及自身经历和新冠疫情对创作的影响。
出生在中国的作曲家黄若突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美国剧作家黄哲伦是否会考虑将他的百老汇大热作品《蝴蝶君》(M. Butterfly)改编为歌剧?
那是2013年的事,黄若与黄哲伦为外百老汇重排《舞蹈与铁路》(The Dance and The Railroad),前者渴望与后者再次合作。黄哲伦对此表示同意。今年7月下旬,在二人第一次谈起这次合作将近10年后,《蝴蝶君》在圣达菲歌剧院首演。
与舞台剧一样,这部歌剧讲述了法国驻北京大使馆的公务员勒内·加利马尔与京剧演员宋丽玲相爱的故事,她似乎是个理想中的女人。加利马尔最后发现,宋丽玲一直是个男人,而且是间谍。
《蝴蝶君》是对普契尼《蝴蝶夫人》的颠覆,后者讲述一个遭背叛的年轻艺妓巧巧桑徒然等待美国丈夫平克顿归来的故事。《蝴蝶君》给亚洲角色而非西方人赋予了力量,性别角色的流动性也反击了普契尼歌剧中的性别歧视手法。
金康敏(Kangmin Justin Kim)在圣达菲歌剧院制作的《蝴蝶君》里饰演宋丽玲。 Curtis Brown for the Santa Fe Opera
《蝴蝶君》的档期将持续到8月24日,在圣达菲接受采访时,黄若说,在首演30多年后,该剧对种族、性别和权力的讨论是对当下的一种回应。他还谈到了自己早期沉浸在中国戏曲中的经历,疫情对该剧的影响,以及亚裔在艺术中的呈现。以下是经过编辑的谈话节选。
说说你第一次接触舞台剧《蝴蝶君》的经历。
当我还在欧柏林学院的时候,我在美国看的第一部舞台剧就是《蝴蝶君》。它给我带来了非常深刻的冲击。我知道普契尼的歌剧《蝴蝶夫人》,但我不知道《蝴蝶君》。我还以为是拼写错误呢。我进去的时候期待看到《蝴蝶夫人》,但走出来的时候却得到了一个完全相反、截然不同的故事。
这部舞台剧在百老汇大获成功,1993年还被改编成电影,为什么要把它改编成歌剧呢?
我看过这部剧的几个版本,我经常觉得它需要用音乐的形式来讲述,因为它与普契尼和对《蝴蝶夫人》的反转有着很大的关系。我觉得在歌剧里,我可以自由地融入——去扭转、去变化,用音乐来创造所有的戏剧性。有些舞台剧永远不应该被改编或者改成歌剧,但我觉得《蝴蝶君》是极少数可以成功的案例之一。
你在中国最南端的海南岛长大,沉浸在中国传统戏曲和其他音乐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