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亚洲出口持续增加 有输出通缩风险
The Epoch Times
野村控股(Nomura Holdings Inc.)经济学家表示,中国对亚洲国家的出口增加,购买量减少,增加了中国向亚洲地区输出通货紧缩的可能性。
彭博社报导,周五(5月10日),野村证券经济学家Sonal Varma和Si Ying Toh在给客户的报告中写道,“中国出口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包括工业产能过剩,特别是绿色能源产品的产能过剩、强劲的亚洲内需以及持续的供应链重组。”
他们表示:“亚洲与中国的贸易关系正在经历结构性转变。”“随着亚洲对中国消费品的进口不断增加,中国也可能向亚洲其它地区输出通货紧缩。”
欧美市场越来越难进,欧美对中国商品的进口增长处于缓慢或停滞状态。中共当局4月贸易数据显示,1—4月期间,中国对东盟10国,包括新加坡、泰国和印度尼西亚等的出口增长了6.3%,超过1,850亿美元。东盟与中国之间的进出口贸易总额达3,070亿美元,高于同期与欧盟或美国的贸易总额。此外,中国对越南的出口增长了20%以上。
野村证券表示,亚洲与中国的贸易从2013年245亿美元的顺差,恶化为2023年1,926亿美元的贸易逆差,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印度以及越南、泰国、菲律宾和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和中国的贸易逆差。
Varma和Toh表示,到2023年,九个亚洲经济体中有七个与中国之间存在贸易逆差,其中包括韩国,这是该国31年来首次出现逆差。
Varma在4月29日发表在《日经新闻》的一篇文章中写道,亚洲与中国的贸易关系正在经历结构性转变。过去三年,该地区大多数经济体对中国的出口占其总出口的比例有所下降,而同时从中国的进口却有所增加。
她分析说,对中国出货量下降有两个原因:首先,在美国持续施压的脱钩压力下,供应链正在向远离中国的方向多元化,降低了以中国为中心的加工贸易。其次,中国内需一直疲软,影响了亚洲其它地区对中国的出口。与其说是中国消费者的问题,不如说是中国企业、尤其是房地产企业在中国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情况下需求疲软的结果。
Varma表示,跨国公司正在寻求进一步将供应链远离中国,这将减缓以中国为中心的加工贸易。由于中国经济受到结构性挑战和地缘政治逆风的困扰,其中期增长放缓且投资较少,可能会进一步降低中国吸收亚洲出口的比例。此外,美国正在加强对中国企业规避关税和贸易限制战略的审查,并可能寻求堵塞允许企业通过墨西哥和越南等第三国运送产品的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