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篡改教科书灭殖民史 否定香港国际地位
The Epoch Times
香港教科书近期被篡改,扬言“香港不是(曾经的)殖民地”;以及政府任由殖民地时代的香港象征——珍宝海鲜舫自生自灭,都被视为否定香港殖民地历史的举措。有时事评论员认为这场转变,会进一步发展成更改殖民时代留下的街道名、拆走维多利亚女王铜像等等洗擦殖民历史的行动。
香港时事评论员刘细良指出,中共和香港特区政府这场“洗擦殖民地历史运动”,背后是试图简化香港1997年前的历史为英国人压迫华人,并进一步收回由香港以往殖民地身份衍生的“次主权”和国际地位,再包装市民拥有的权利为“一切源于《基本法》”。查洗擦殖民地历史象征、“次主权”问题,与官方就《基本法》的宣传,以至这场篡改殖民地历史和政治叙述的风波,可追溯至2000年代的拆除历史建筑事件。
珍宝海鲜舫现于南海海面翻覆,命运成疑。刘细良在网台节目“三不馆”中,提到海鲜舫是殖民地时代西方的“东方想像”及“East meet West”(东西方在此相遇)的代表。从1960年代开始,香港被西方游客视为东方传统和西方文明交汇的地方,由此吸引游客。位于香港水面的海鲜舫,即成为香港象征,亦是西方对香港普遍的印象,但香港特区政府无制订政策去保育海鲜舫。
他认为这种“不作为”是政治决定,认为殖民地的事物“不馨香”,而政府不试图去挽救海鲜舫,是香港的悲哀,涉及港府试图涂改、磨灭自己的历史。
查民间对殖民地历史的保育,始于2006年的保卫天星码头、皇后码头,免因中环填海工程拆卸的运动。当时“80后”社运人留守皇后码头绝食,以求不迁不拆天星码头及皇后码头。
该两座码头在1950年代先后建成,皇后码头及其相连的爱丁堡广场,为历任港督到港履新,以及英女王到港上岸,并接受官式欢迎的地方,非常具有历史价值。不过,当时的发展局局长林郑月娥即使面对反对意见,仍坚持必须清拆。
在争议中,当局将码头定为“一级历史建筑”,而非法例上不可清拆的法定古迹,最终于2007年将皇后码头拆件,置于大屿山的政府爆炸品仓库,待日后重置。
林郑月娥2009年曾经表示,决定在中环新填海区的9号和10号码头之间重置皇后码头,恢复其码头功能,约在2013年完成。不过,皇后码头至今仍未重现,港府亦再无提及,事件恐怕已不了了之。
刘细良提到,事实上殖民地的象征,早于2000年代起已陆续消失,现在虽然未有更改有殖民地色彩街道名称的计划,但“去殖民地化”的建议,之后见于香港街边五十多个由英治时期已存在、铸有英国王室徽号及王冠标记的旧邮筒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