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专栏】专制政权与“恐怖分子”公民
The Epoch Times
鉴于恐怖主义的定义并不精确,处事严谨的法庭最好不要出现恐怖主义字眼。毕竟,在9/11事件之前,很少有国家有专门针对恐怖主义的立法,例如加拿大就没有专门立法,而且还有其它方法来起诉这种形式的杀戮和残害。不过,这一天可能还很遥远,因为许多国家确实看到了将“恐怖主义”作为武器来打击不入他们法眼的团体带来的种种快感。
恐怖主义现象当然不是在2001年才出现在世界舞台上的,学术界大多数学者将这种意识形态暴力形式的开始时间定为19世纪中叶;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本世纪初9/11事件以来,恐怖主义受到的关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多得多。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作为你们阅读这篇文章的媒介的媒体,在很大程度上要对恐怖主义情绪的泛滥负责。
耐人寻味的是,我们甚至无法就恐怖主义这个词的确切含义形成共识。我想,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会同意,这种特殊的暴力表现形式不同于“普通平常”类型的暴力,因为恐怖主义的动机是思想,包括政治、宗教或其它思想。与此相对,在火车上发生的普通刺伤事件通常是由于争吵引起的,或者是精神失常的人造成的,与恐怖主义无涉。
事实上,各国的刑法典可以帮助区分这两种情况。例如,在加拿大,《刑法典》第83.01条规定,针对恐怖主义的指控必须与宗教、意识形态或政治有确定的联系。然而,刑法同样没有对这些术语进行明确定义,没有规定究竟什么是“意识形态”;而且不同的司法管辖区对“意识形态”有不同的定义,据一位学者研究称,大约有200种不同定义,而且还在不断增加。客观而言,要确定思想认识与极端行为之间的关系,往往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事实上也并无裨益。
更糟糕的是,一些政府选择打恐怖主义牌,给他们认为不受欢迎的任何行为或任何团体贴上标签。
在非洲的卢旺达,保罗·鲁塞萨巴吉纳(Paul Rusesabagina)是首都基加利一家酒店的经理,在该国1994年的种族灭绝期间拯救了数百人的生命,他的事迹在2004年拍成了好莱坞电影《卢旺达饭店》(Hotel Rwanda)而广为人知,然而在2021年他被卢旺达一家法庭以恐怖主义罪判处25年徒刑,后来在美国等国际社会呼吁下获释。2023年7月11日,一名澳大利亚籍越南人从越南监狱获释回到悉尼家中,此前他在越南因恐怖主义罪名服刑12年,理由只是他是一个被取缔的民主团体的成员。
换而言之,在全球某些地方,当局会用恐怖主义作为工具,给他们眼中的反对者或那些主张变革而不为现任政府所支持的团体贴上标签。也许这些官员认为,2001年飞机撞击纽约世贸中心双塔的恐怖场景仍令大多数人心有余悸,因此,他们可以大打打击恐怖主义牌;毕竟,谁愿意被视为支持恐怖主义呢?
在采取这种策略的各国政府名单中,中共政权赫然在列!去年12月,河南省商丘工学院学前教育专业的19岁维吾尔族大学生卡米莱·瓦依提(Kamile Wayit)因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一个月前席卷中国的“白纸”抗议运动(指普通民众高举白纸抗议政府严苛的新冠疫情封控和缺乏言论自由)视频而被新疆官员拘留。后来,她因“宣扬极端主义罪“(即恐怖主义)被判处三年有期徒刑。
分享与公众抗议有关的视频怎么就构成了“恐怖主义”?这岂不是咄咄怪事!